该图为某日纬度30°至极点地区的日照图,其中弧OA是晨线,弧OB是昏线,弧AMB大于180°,G是极点。据此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图1为世界部分区域气候类型和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位置示意图。
材料二:下图2为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
材料一湖北省黄石市是武汉都市圈的副中心城市,有“青铜古都”“钢铁摇篮”“水泥故乡”之称。图a为“黄石市区位示意图”。
材料二黄石市2008年被定为资源枯竭转型试点城市,2015年年底关闭第一批露天矿山,采掘业产值明显下降。图b为“2008~2017年黄石市GDP和三次产业结构统计图”,图c为“2008~2017年黄石市轻重工业产值统计图”。
读下图,完成下列要求。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世界知名大河之一,她自西向东跨三级阶梯,流域内孕育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读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简述甲地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分析其产生原因。
(2)说明黄河流域上、中、下游能源分布特点。结合所学知识,从位置、资源、交通、
市场四个方面分析山西能源资源开发条件。
(3)黄河流域人口稠密,发展农业至关重要。为防止该流域生态环境恶化,在农业生产中应
该采取哪些措施。
“地球部分地区昼夜分布示意图”中的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其余部分表示白昼。读图回答问题。(每空1分,共10分)
(1)据图判断,图示节气为北半球的______。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__________;
(2)比较甲、乙、丙三地,一年中昼夜长短变化幅度最小的是 ____ 地。
(3)乙地此刻的地方时为_____时。由乙地向正北发射的导弹在没有纠偏时将偏向____(东或西)方飞行
(4)一年中甲、乙、丙三地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是______ 。(单项选择)
A.甲地最大 B.乙地最大
C.丙地最大 D.三地相同
(5)丙地坐标为____________,此日正午太阳高度角为________,该地所属的气候类型为_________________,该地在图示季节的气候特征为____________。
右图是我国重要的四条交通干线分布示意图。回答第7题。
7.对四条线路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②线路处于高原、丘陵,人口密度最小
B.③—④线路穿过高原、平原,聚落分布均匀
C.⑤—⑥线路穿越高原、山脉,少数民族种类最多
D.⑦—⑧线路穿过丘陵、平原,聚落密度较大
右图是美国宇航局网站公布的一张火星北极新月形沙丘的照片。读图回答21~22题。
21.图示地区盛行的火星风风向为
A.甲吹向丙 B.乙吹向丁
C.丙吹向甲 D.丁吹向乙
22.下列地区易形成图示地貌的是
A.沙质海滩 B.塔里木盆地
C.黄土高原 D.云贵高原
读华北平原某地蒸发与降水差值(即多年平均蒸发量—多年平均降水量)曲线和表层土壤含盐量季节变化曲线图(图3),完成第30题。
30.关于图中两条曲线的正确描述是
A.蒸发与降水差值越大,土壤含盐量越高
B.A曲线是表层土壤含盐量季节变化曲线
C.两条曲线呈负相关
D.表层土壤含盐量一般在冬季达到最高值
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和恒星是
A.太阳和水星 B.月球和北极星 C.月球和太阳 D.金星和月球
资源枯竭型城市是指矿产资源开发累计采出储量已达到可采储量的70%以上的城市。资源型城市必然要经历建设-繁荣-衰退-转型-振兴或消亡的过程。因此,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济转型是个世界性的难题。据此回答17—18题。
38.不属于资源枯竭型城市存在问题的是
A.环境污染严重 B.产业结构单一 C.失业人率高 D.城市化速度过快
39.资源枯竭型城市寻找新出路,下列举措不正确的是
A.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升级 B.禁止开采煤炭、石油,寻找绿色替代能源
C.坚持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
D.大力发展投资少、消耗低、污染小、效益高的产业
读我国某地区分布图(甲)及影响我国土地荒漠化面积扩大的因素统计图(乙),回答下列问题。(14分)
(1)乙图中显示的导致我国土地荒漠化面积扩大的因素中,影响程度最大和最小的分别是_______、______。(4分)
(2)图甲中地区荒漠面积广大,试从气候、地形、河流、植被等方面描述该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并分析新疆绿洲地区土地荒漠化的最主要的人为原因。(10分)
在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A.地表覆盖着深厚的疏松沙质沉积物
B.降雨量小,持续干旱促进土地荒漠化的进程
C.大风日数多且集中,为风沙活动提供了动力条件
D.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等人类不合理的活动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14分)
地区 | 1月均温 | 7月均温 | 土层冻结期 | 年降水量 |
A地区 | -20℃ | 21~22℃ | 8个月 | 600毫米 |
(1)指出图中①河流的主要补给类型。(3分)
(2)分析图中A处湿地的形成原因,并指出湿地对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5分)
(3)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分析图示地区植被破坏对自然环境的影响。(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