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利玛窦(1583年进入中国,1610年在北京逝世)在他的札记中,中国以一个幸福祥和的国家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凡是人们为了维持生存和幸福所需要的东西,在这个国家都有丰富的出产。”
——摘编自凤凰网《外国人看中国2500年——西方眼中中国形象的变迁》
希特勒德国的失败给德国人民带来了巨大伤害,直到20世纪60年代德国人民还在为之反思。有学者认为:一个民族在经历了这样一种灾难性的集体经验之后,只有克服了简单地把自己当作某种历史过程的牺牲者的倾向,才能够建立一种新的共识,唯有如此,这个民族才能最终学会如何面对自己的历史。
阅读材料,对上述学者的观点,请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中任选一例加以论证。(要求:条理清楚,史论结合)
材料一:唐朝时三省分工明确: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
材料二: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第四条: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第十八条:参议员每行省、内蒙古、外蒙古、西藏各选派五人,青海选派一人;其选派方法,由各地方自定之。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三: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人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材料四:
工业总产值 | 比上年 | 国家财政总收入 | 比上年 | |
第一年 | 2534亿元 | +17.3% | 558.7亿元 | +24.4% |
第二年 | 2104.5亿元 | -17% | 419.4亿元 | -25% |
第三年 | 2012.3亿元 | -4.2% | 361.3亿元 | -13.9% |
材料 建国后中国代际划分的研究
代际名称 |
出生年代 |
代际特征 |
|
心理 |
行为 |
||
文革一代(50后) |
1950—1959 |
思想保守传统 尊崇传统文化 |
吃苦耐劳,怀旧,对价格敏感度高,购买力低下。 |
改革开放一代(60后) |
1960—1969 |
劳动思想根深蒂因 寄厚望子下一代 |
低调、务实、社会责任感极强,对新产品的接受度不高。 |
转型一代(70后) |
1970—1979 |
注重理想 渴望成功 |
经历贫穷,务实、创造,消费注重性价比。 |
计划生育一代(80后) |
1980—1989 |
崇尚个性 有责任心 积极向上 |
注重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做事执着,追求自由平等,对价格敏感度不高。 |
新新人类一代(90后) |
1990—1999 |
以自我为中心 思维早熟 个性张扬 |
兴趣广泛,学习力强,依赖网络,对价格敏感度低,易接受新事物。 |
——摘编自孟莹《有关“代”划分问题的相关研究》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出一个论题,运用唯物史观对“建国后中国代际划分的研究”选取两代进行解读。(要求:论题明确、表述成文、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材料一:孔子是私学教育的鼻祖,但在《史记孔子世家》的记载中,有许多同时代的隐士对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孔子极尽嘲笑之能事,或讽刺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或嘲笑他“自腰以下不及禹者三寸,垒垒若丧家之犬”等。
材料二: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右五教之目。……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
——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
材料三: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文章引述了毛泽东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随即在全国开展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活动。……对当时的知青来说,他们到农村去,是为了消灭“三大差别”,带有积极的理想主义色彩,邢燕子、侯隽、董加耕等一大批优秀青年,便是他们的典型代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特殊的历史为一代青年提供的一条特殊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有宝贵青春的荒废,有美好理想的破灭,有生活信心的动摇,更有一代知青的奋斗业绩。在国家最艰难的岁月,是他们同当地人民一起,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支撑着共和国大厦。较之后来的青年,他们更多一些对人生艰辛的领悟,更多具有吃苦耐劳的品格。“知青”二字已不是单纯字面上的含义,而是那段特殊经历赋予他们的一种“资格”。
——摘编自人民网《1968年 2000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序号 | 史事 | 评价 |
① | 土地改革 | 实现土地由私有变为公有 |
② | 抗美援朝战争 | 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
③ | 中共八大 | 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
④ | 文化大革命 | 片面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 |
①“踢得好,砸得对,一村一个革委会”
②“深翻二尺五,麦秸能打鼓,深翻三尺三,麦秸做扁担”
③“吃有油,穿有绸,住有楼,还有余钱去旅游”
④“骑着摩托满街跑,乐坏王庄小大嫂,联产计酬发了家,多卖粮食买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