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在中外交往中,往往会发生文化“误读”的现象,不同历史时期,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印象也会截然不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利玛窦(1583年进入中国,1610年在北京逝世)在他的札记中,中国以一个幸福祥和的国家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凡是人们为了维持生存和幸福所需要的东西,在这个国家都有丰富的出产。”——摘编自凤凰网《外国人看中国2500年——西方眼中中国形象的变迁》 (1) 结合明朝中后期的政治、经济状况,分析16、17世纪利玛窦把“中国以一个幸福祥和的国家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的原因。 (2) 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材料二中,鸦片战争前后、20世纪50年代、21世纪“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形成的原因。 (3) 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你认为当时的中国是否是“世界和人类的希望”? (4) 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你认为如何才能避免或减少文化交流中的“误读”? 答案: 政治: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强大;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农耕经济高度发达;工商业兴盛,商帮强大。材料二  鸦片战争前后,中英、中美直接的文化交流开始。……dragon错译龙是鸦片战争以来西方话语力量在华建构的结果。……中国不可能改变 《圣经》中对dragon是撒旦、恶魔的界定。20世纪50年代,对美国人来说,中国是恐怖与邪恶的象征。“中国威胁论”在西方国家蔓延。2005年,法国里昂证券亚洲分部推出了一份有关中国发展的报告,其封面画不无渲染之意:中国巨龙正在吞噬地球。从报告的数据看,中国2004年已成为世界钢铁、铜、燃煤、铁矿等原料最大的消费国。  ——摘编自人民网《永远的误读——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 鸦片战争前后:中国成为西方列强侵略、掠夺的对象。20世纪50年代:世界处于美苏冷战的两极格局;中国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中国奉行“一边倒”外交方针;中国抗美援朝。21世纪:中国威胁论;改革开放后中国综合国力提高;中国成为西方强有力的竞争者;中国努力维护世界和平,抵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材料三  1970年代,来到中国的美国和西方环保主义者看到:商店的商品没有包装,买酒、酱油和醋要自带瓶子,连火柴都是散装的。于是在他们的笔下,中国成了世界和人类希望。——据韩东屏《美国和西方的中国研究简介》 不是。当时的中国经济落后;文革中民主法制遭严重破坏;思想僵化。是。当时的中国人们生活方式简单,资源消耗少;人们崇尚节俭;生活方式符合环保要求。 (广泛交流、深入交流,增进了解;(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等等。
历史 试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