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 知识点题库

有一种观点认为,粗看一战后的全球,它显示出的变化相当少,欧洲的霸权比大战前更完整。但实际上,从全球史观来看,一战的主要意义恰恰在于它开始了欧洲霸权的削弱。下列不能解读“一战的主要意义恰恰在于它开始了欧洲霸权的削弱”这一观点的是 (    )
A . 德意志等帝国的战败 B . 英法等战胜国受到重创 C . 美日等国迅速崛起 D . 凡尔赛体系的形成
国际联盟曾是现代世界的重要组织。下列关于国际联盟的说法错误的是 (    )

①美国和苏俄(联)始终没有加入

②强调大国一致的原则

③其总部曾设在日内瓦万国宫

④带有大国控制和强权政治色彩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①③ D . ②④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战争,这一结论的最主要依据是(    )
A . 交战双方主要是帝国主义国家 B . 主要交战国的目的是重新瓜分世界 C . 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要压倒老牌资本主义国家 D . 英德矛盾是导致战争爆发的主要因素
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与发展,其主要依据是(    )
A . 对战败国进行再次处置和掠夺 B . 进一步协调列强在中东的权益 C . 明确限制列强的海军军备竞赛 D . 调整了列强在亚太地区的关系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一战期间)美国的亿万富翁们……发财最多。他们把所有的国家,甚至

最富有的国家,都变成了向自己进贡的国家。他们掠夺了数千亿美元……每一块美元都有血迹,都有一千万死者和二千万伤者……所洒下的鲜血。

——列宁《给美国工人的信》

材料二:一战爆发时,各交战国军队几乎所有的运输车辆都是马拖的,卡车只是刚刚开始使用。宣战时,英国陆军部一共只有80辆卡车。马恩河战役最紧张的时刻,法军为尽快封堵战线缺口,竟征调了巴黎的出租汽车载运士兵上前线。德国“施里芬计划”破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当时的主力是骑兵和步兵,人和马的体力是有限的,无法承担高强度的行军作战。大战期间,汽车的机动性引起人们的

关注,四个轮子代替了两条腿,步兵向摩托化转变。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说明了什么现象?指出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说明一战客观上具有哪方面的积极影响,就这一积极影响,请再举一例。
1914年,德军实施“施里芬计划”,企图速战速决,但这一计划未能得逞,1914年底,西线战争进入对峙相持阶段。下图 条线中最能反映1914年底之后相持形势的是(   )

图片_x0020_100003

A . B . C . D .
德国诗人科拉·邦德在1919年发表的《听着,德国人》文章中,号召德国人按照“神圣的道家精神”来生活,争做“欧洲的中国人”。许多学者认为《道德经》可以医治西方文明中的精神失落,消解强权意识。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B . 经济危机激化社会矛盾 C . 现代主义成为文学主流 D . 战争对西方文明的破坏
1918年12月,当美国总统威尔逊踏上欧洲血染的土地时,广大民众满怀热情地将他当作“救世主”“和平王子”来欢迎;而同一时期,柏林、汉堡和布达佩斯都建立了苏维埃。这反映出当时(   )
A . 苏俄制度具有明显优势 B . 欧洲为中心的世界体系已经瓦解 C . 意识形态之争尚未开始 D . 民众对构建社会新秩序充满期望
一战后的华盛顿会议,依据美国的意志重构亚太地区的国际新秩序,然而却激化了(   )
A . 英法矛盾 B . 英德矛盾 C . 英日矛盾 D . 美日矛盾
《非战公约》的签订是一战后维护和平的尝试,但《非战公约》对侵略者没有强大的约束力,这是因为(   )
A . 《非战公约》对列强根本毫无约束 B . 列强各自保留条件,为其以后发动战争埋下了伏笔 C . 《非战公约》不尊重和平 D . 《非战公约》没有规定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或冲突的原则
在巴黎和会上,列强经过激烈的争吵和讨价还价,最终签署了《协约各国和参战国对德和约》。该和约使德国失去了欧洲大陆上约13%的领土。这些“领土”包括(   )

①阿尔萨斯和洛林    ②莱茵河西岸    ③波兹南    ④“波兰走廊”

A . ①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④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战后,依旧是世界上最大殖民国家的英国拒绝接受威尔逊总统的计划:让国际联盟或者其他国际委员会来仲裁殖民地的未来。英国政府还拒绝承认自决权。但战争仍改变了英国和英属殖民地之间的关系。战后世界贸易急剧萎缩,尤其是在1929年开始的大萧条期间,这为兴起的独立运动提供了动力。在还没有完全独立的时候,各自治领就派遣代表签署了《凡尔赛和约》,分别加入国际联盟。在“英联邦”是这个英国及其自治领的联盟中,每个国家都将是独立的,只是通过对英国君主的共同效忠团结在一起。协约国建立了“托管制度”来处理德国的殖民地,通过“托管制度”,英国的帝国疆域增加了100万平方英里。英国通过苏丹、埃及官员和苏伊士运河,保持着对埃及的非正式控制,即使1922年埃及名义上获得独立后也是如此。

——摘编自美的翰·梅里曼《欧洲现代史》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战后英国殖民统治发生的变化。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一战后英国殖民统治发生变化的原因。
巴尔干地区被称为欧洲的“火药桶”,但是1908年的“波斯尼亚”危机和其后的两次巴尔干战争均未引发世界大战,直到1914年的萨拉热窝事件才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此分析较为合理的是(  )
A .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纯属偶然 B . 大战注定爆发于1914年 C . 萨拉热窝事件成为奥匈宣战的借口 D . 普林西普刺杀的是奥匈的皇储
在巴黎和会上,法国代表追求的目标是(   )
A . 践行“十四点原则” B . 维持大陆力量均衡 C . 维系国际联盟权威 D . 削弱德国称霸大陆
1923年协约国与土耳其凯末尔政府签订《洛桑条约》,表明:(   )

①凡尔赛体系维护的国家版图首次改动

②凯末尔政府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

③土耳其历时几百年的素丹制度结束

④土耳其开始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A . ①② B . ②④ C . ①②③ D . ①③④
国际联盟并不能真正制止战争,并且在制裁侵略、保卫世界和平方面也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其主要原因是(   )
A . “门户开放”原则 B . “全体一致”原则 C . “委任统治”原则 D . “大国一致”原则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对人类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97年,英国杂志《星期六评论》谈到英德矛盾的尖锐化时说:德国的商贩和英国的行商......在地球上每个角落里都彼此竞争。无数小冲突会成为大战的借口,总有一天世界上会发生这种大战。假使德国明天从地面上被消灭掉,那么,后天在世界就找不到一个不因此而更富的英国人。过去,各国为争夺某一城市或某种遗产而厮杀若干年,难道现在它们不应该为每年五十亿英镑的商业收入而从事战争吗?

——周一良、吴于廑总主编,蒋相泽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

材料二:1918年,随着美国士兵和华人劳工远赴欧洲,流感病毒也在美洲、欧洲、亚洲迅速扩散。各参战国政府和官员为了安抚民心士气,都实行严格的新闻管制,不允许把流感渲染成“瘟疫”。英法美所有城市的卫生部门都表示,这不是大问题。实际上仅仅只在美国费城一地,6周内就死了12,000人,医院陷入瘫痪,医护人员严重不足。1918年11月,德国在战争和流感的双重压力下宣布投降。到1920年春季,肆虐了两年的“大流感”才逐渐消失。据统计,这次大流感,直接感染了全球1/3的人口(当时总人口17亿),造成至少约2000万人死亡。大流感后的100年内,抗生素和抗病毒药物的发明用于治疗流感引起的肺炎,各国的卫生公共政策都开始了变革和重组,建立起更先进的疾病监视体系,提倡全民卫生保健和廉价医疗,确保大规模传染病被掐灭在萌芽状态。

——摘编自约翰·M·巴里《大流感:历史上最致命瘟疫的史诗》

材料三:美国的国外投资从1913年的大约20亿美元增加到1930年的150亿美元,其中30%投放在欧洲。到1919年协约国欠美国债务100亿美元,其中英国向美国借了大约40亿,法国向美国借了30亿,全世界共有20多个国家欠了美国的债务。美国的黄金储备大为增加,从1913年的7亿美元增加到1921年的25亿,到1930年再增加到45亿,世界黄金储备量的40%已在美国手里。

——摘编自尤瑟夫·凯西斯《资本之都——国际金融中心变迁史》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德矛盾的焦点及两大军事集团的名称。用一句话概括一战爆发的根源。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大流感疫情恶化的原因,并分析其影响。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一战对美国和欧洲经济的影响。
美国的对外政策与扩张

材料一   扩张是贯穿整个美国对外政策史的主线,也是理解美国外交政策发展的关键……在一定意义上,美国是英国商业资本扩张的产物,从西欧到北美大陆的第一艘船带去商业精神、扩张意识,以及与资本主义相联系的价值观。

美国独立后自然把这些继承了下来,而美国本身的发展也同扩张有密切的联系。独立后的美国通过购买、战争威胁、夺取等方式扩大领土,到19世纪中叶,其领土从大西洋沿岸扩展到太平洋沿岸。

美国一向认为它的国家政策,无论是说的,还是做的,都是“符合”其他国家利益的。根据这种假设美国又认为,它在国际事务中享有一种特别的权利。这种民族优越感和自满意识一旦发展到极端便表现为颐指气使,把自我价值观强加给别人,并设法去驾驭别人。

材料二   美国对外政策的演变历程

时期

阶段

1775 — 1897

美洲扩张时期

1898 — 1945

海外扩张时期

1946 — 1991

全球称霸时期

——摘编自杨生茂《美国外交政策史三论》等

  1. (1) 依据材料一,概述美国的对外政策。
  2. (2)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美国在“海外扩张时期”和“全球称霸时期”的扩张政策和活动。
与近代欧洲的历次战争不同,一战的规模、血腥程度及影响,都远远超乎当时人们的想象。战争持续四年多,战争中,大工业催生出大量的新发明、新武器得以广泛地试验和应用的主要原因是(    )
A . 同盟国实力强大 B . 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C . 世界市场的形成 D . 民主自由思想的发展
“东线德军以少量兵力牵制俄军,从而将俄军限制在东普鲁士边境,而在西线,占绝对优势的德军右翼以闪电战穿越比利时平原和荷兰南部的‘马斯特里赫特盲肠地带’,绕着梅斯—蒂永维尔这条主轴,向西南方向做大规模的弧面回转运动,然后进入法国北部”。直接导致上述德军的“速决战”方案破产的是(    )
A . 马恩河战役 B . 凡尔登战役 C . 索姆河战役 D . 莫斯科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