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私合营 知识点题库

下图为所示的“江苏省江宁县公私合营股票”,其印发的主要目的是(    )

A . 建立人民民主专政 B . 满足农民获得土地的愿望 C . 引导农民走合作化道路 D . 实现对私营工商的社会主义改造
国家在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时,主要是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组织),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则通过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创举。
下图反映的是哪一事件?通过什么政策达到公私合营的状态?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为了按照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大多人的最大利益……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从1953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开始实行系统的有计划的社会主义改造……在公私合营中实行“四马分肥”的“赎买”政策。……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在客观形式的推动下……到(1956年)1月底,全国大城市以及50个中等城市,先后全部实现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1. (1) 在改造过程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什么政策?
  2. (2) 除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外,国家还进行了哪两个方面的改造?
  3. (3) 三大改造的实质是什么?
  4. (4)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的意义是什么?
1956年,中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期问,某资本家担任某厂的副厂长,一时间,工人议论纷纷,以下四种意见,正确的是(    )
A . 他是资本家,不能担任我们的厂长 B . 资本家是要剥削的,我们把他拉下马 C . 工人阶级当家做主,他的话我们不能听 D . 他懂业务,我们还是要听的
1956年1月的《诗讯》上刊登了上海市工商联主任盛丕华的一首诗二千代表递申请,十万企业尽合营;街街巷巷飘红旗,家家户户貼双喜。”诗中所描绘的历史亊件的实质是(    )
A . 没收资本家的生产资料 B .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变 C . 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发展 D . 帮私营工商业渡过难关
北京同仁堂创办于1669年,是中国中药名牌老店。新中国成立后,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同仁堂在生产、销售、开发等方面都有进一步发展。国家对同仁堂的改造形式是(   )
A . 强制没收 B . 互助合作 C . 自主经营 D . 公私合营
1949年,上海水泥厂生产能力达不到设计能力的90%,实行公私合营后的1956年,生产能力超过了设计能力的40%,与此变化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 . 土地改革的完成 B .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C .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D . 三大改造的完成
下列图片为1956年1月拍摄的照片。它反映了当时我国进行的(    )

A . 土地改革运动 B . 农业合作化运动 C . 全行业公私合营 D . “大跃进”运动
新中国成立后建设的第一座长江大桥是;中国在社会主义改造中的创举是
1958年5月29日,汕头百货大楼在“南生公司”的基础上实行公私合营隆重开业,开业当天,2万多市民相继涌入,见证了汕头商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时刻。当年资本主义工商业能实现社会主义改造,主要得益于国家实行了(    )
A . 生产合作社 B . 赎买政策 C . 市场经济体制 D . 土地改革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是解决所有制问题。一方面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扩大,即国营企业的新建、扩建;另一方面,是把个体小私有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把资本主义私有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下列属于“解决所有制问题”的举措是(   )

①农业合作化  ②手工业合作化  ③公私合营  ④人民公社化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④
如图是某同学用图示法记录历史课上学习的某一内容,在□应该填写(    )

图片_x0020_100003

A . 建立人民公社 B . 实行家庭联产 C . 实行中外合资 D . 实行公私合营
从1954起,国家开始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北京同仁堂的经理顺应历史潮流,带头进行公私合营,受到毛泽东主席的高度赞扬。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
A . 严重损害了资本家的利益 B . 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C . 改变了我国的主要矛盾 D . 实现了私有制经济过渡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下列选项中,能够体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创新精神的是(   )

①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②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过程中的赎买政策

③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④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A . 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③ D . ①②③④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1952年和1956年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例

种类

年份

个体经济

私营经济

公私合营经济

集体所有经济

国营经济

1952

71.8%

6.9%

0.7%

1.5%

19.1%

1956

7%

0.1%

7.3%

53.4%

32.2%

  1. (1) 图一中的“社”是指什么?图一和图二反映的历史事件有什么内在联系?
  2. (2) 图三事件体现了什么政策?三幅图的共同主题是什么?
  3. (3) 材料二数据说明我国的所有制形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953年9月7日,毛泽东召集民主党派和工商界部分代表谈话,他说:“实行国家资本主义,不但要根据需要和可能,而且要出于资本家自愿,因为这是合作的事业。既是合作就不能强迫。”鉴于此,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政策是(    )
A .   没收政策 B . 建立合作社 C . 挤垮政策 D . 赎买政策
火红的20世纪50年代,全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建设高潮,中国社会主义事业进入了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毛泽东充满自豪地说:“我们不但要破坏一个旧世界,更要善于建立一个新世界。”个面的社会主义建设高潮出现的原因有(   )

①人民政权的巩固

②三大改造的完成

③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高涨

④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

A . ①②④ B . ①③④ C . ①②③ D . ②③④
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从1954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为企业的,公私双方共同经营企业,公方代表居于领导地位。
我国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实现和平过渡的创举是(    )
A . 实行赎买政策 B . 成立生产合作社 C . 建立人民公社 D . 进行土地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