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私合营 知识点题库

有人问一位被称为“纺织大王”的资本家为什么要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时候,他说:“是的,我是一个资本家,但是我首先是一个中国人。”这里所说的“社会主义改造”指的是(    )
A . 对农业的改造 B . 对手工业的改造 C . 对养殖业的改造 D .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下图是公私经济成分比例图。据此判断党和政府实施了(    )

A . 土地改革 B . 三大改造 C . 人民公社化 D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位于观前街小公园的苏州市人民商场始创于1934年,是当时为江浙沪商界瞩目的中国四大国货公司之一,是苏州著名的百货老字号,原名苏州国货商场,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后更名为苏州人民商场。该商场更名大约发生于(    )
A . 1949年 B . 1952年 C . 1956年 D . 1958年
下面这组照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它们共同的主题是(    )

A . 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 B . 初建社会主义 C . 社会主义建设曲折探索 D . 改革开放之路
1954年北京著名的中药老店同仁堂经理乐松生顺应历史潮流,带头进行改造,政府对同仁堂的改造方式是(   )
A . 没收其财产 B . 公私合营 C . 转变为国有企业 D . 建立股份有限公司
“企业的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转变,这在世界上早就出现过,但采用这样一种和平方法,使全国工商界都兴高采烈来接受这种改变,则是史无前例的。”“和平方法”也是中国的创举指的是(    )
A . 实行股份制 B . 廉价收购 C . 赎买政策 D . 无偿没收
创办于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水泥厂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设备陈旧,工人的积极性不高,最高的产量还达不到设计能力的90%.但1956年后,还是原有的设备,产量却超过设计能力40%,工人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这主要是因为(    )
A . 公私合营 B . 增加投资 C . 改善环境 D . 加强交流
在实践中前行,在反思中创新。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的国家而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制度压迫,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在这里中国共产党的任务,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

——摘编自石崇科《毛泽东选集》(第二版)

材料二:1954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改造过程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了一种政策,即按全行业公私合营时资本家的资本发给定息,这种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1956年底国家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

——摘编自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

材料三:1980年5月31日,邓小平就农村问题发表重要谈话时指出:“农村政策放开后,一些适于搞包干到户的地方搞包干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凤阳花鼓’中唱的那个凤阳县,绝大多数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变面貌……”

——《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农民:邓小平扭转了乾坤》

材料四: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问题上,强调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题上,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在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摘编自中共十四大报告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共产党人决定走一条怎样的“相反的道路”。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革命走这样一条道路的根本原因。
  2. (2) 材料二中被称为“创举”的是哪一政策?三大改造的完成对我国有何重大意义?
  3. (3) 材料三中的“包干到户”是指在农村推行的哪一项改革措施。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大包干”为什么能使凤阳县“一年翻身改变面貌”?
  4. (4) 根据材料四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逐渐形成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是在哪次会议上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
识读下图,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新疆乌鲁木齐农民报名入社      图2 上海信大绸布商店职工庆祝公私合营

材料二: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个极其复杂和困难的历史任务,现在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完成了。我国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谁战胜谁的问题,现在已经解决了。

——刘少奇

材料三:在这个激动人心的时刻,首都北京30万人聚集在天安门广场上,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或立了!”接着,毛泽东主席按动电钮,五星红旗在雄壮的国歌声中冉冉升起………广场上响起暴风雨般的欢呼声。

  1. (1) 材料一中图1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结果如何?
  2. (2) 在图2所反映的事件中,党和国家创造性地实行了什么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有什么作用?
  3. (3) 材料二中“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个极其复杂和困难的历史任务”是通过什么事件来完成的?对这一事件应如何评价?
  4. (4) 材料三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发生在什么时候?
  5. (5) 大会上奏起的国歌名称是什么?
某大学生在毕业论文上提到“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你认为他指的是(   )
A .   拍卖政策 B . 兼并政策 C . 赎买政策 D . 没收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同仁堂的经理乐松生顺应历史潮流,积极配合社会主义改造,同仁堂在生产、销售、开发等方面都有进一步发展。国家对同仁堂的改造形式是(   )
A . 公私合营 B . 互助合作 C . 自主经营 D . 强制没收
在中国百年现代化历程中,私营企业在1956年基本集体消亡,这独一无二的历史现象是最彻底的“国进民退”。私营企业“集体消亡”的原因是(   )
A . 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 B . 土地改革运动的开展 C . 公司制、股份制的推行 D .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1956年2月,《人民日报》接连发表《不要轻易改变原 有的生产和经营制度》《慎重地改造城市小商店》《慎重地从经济上逐步改组公私合营企业》等社论。可见,这些社论关注的是(   )
A . 农业的改造 B . 手工业的改造 C .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D . 一五计划
有人问一位被称为“纺织大王”的资本家为什么要接受社会主义改造?他回答道:“我是一个资本家,但我首先是一个中国人。”这里所说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是(    )
A . 农业互助组 B . 生产合作社 C . 公私合营 D . 大包干
“企业的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转变,这在世界上早就出现过。但采用这样一种和平的方法,是历史上的第一次。”材料中这种开创性的“和平的方法”是指( )
A . 建立人民公社 B . 实行赎买政策 C . 建立合作社 D . 实施公私合营
示历史的原因与结果的关系,以作出合理的历史解释,是历史学习的目标之一,下表中因果关系对应正确的是(   )

选项

原因

结果

A

实行公私合营

全国掀起了手工业合作化的高潮

B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完成了国民经济的调整任务

C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形成以邓小平为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

D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

建立了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A . A B . B C . C D . D
下图漫画《奔向社会主义》生动反映了新中国初期的经济建设。下列与漫画信息直接相关的是(   )

A .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 B .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C .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D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请结合下列图片中人物的活动和所处的时代,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紧扣事件与所处时代的关系:史实正确:条理清晰,语句通顺,表述完整)

1956年荣毅仁代表上海工商界集体给毛泽东写信,他说:“我已经在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上表示了决心:‘我一定把所得的利润以投资企业和购买公债的方式,用来支援国家的建设。我个人愿意在任何工作岗位上来尽我的责任,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主义有贡献的人。’”请问当时采用什么方式完成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    )
A .   农业生产合作社 B . 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C . 和平赎买 D . 公私合营
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即按照全行业公私合营时资本家的资本发给定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