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
材料二:1953~1957年,我国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产值增长速度和比重变化表
内容
部门
1953年比例(%)
1957年比例(%)
1953~1957年平均增长速度(%)
农业
52.8
43.5
4.5
轻工业
29.6
29.2
12.8
重工业
17.6
27.3
25.4
材料三:有学者认为,从1953年起到1957年底,新中国在国民经济恢复的基础上开始步入了工业化的初创阶段,从而在中国现代化发展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其突出的特点是实施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战略,依靠国家的整体力量启动工业化进程,以国营经济为主体,以此推进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石建国、武力《建国初期中国工业化道路与发展战略问题研究述评》
(1)
材料一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怎样的经济状况?为此我国政府制定了什么措施?列举出措施实施在交通运输方面的两个成就。
(2)
从材料二的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哪一行业发展最快?这种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党和政府在这一时期下达了怎样的任务?
(3)
据材料三,概括我国工业化初创阶段的突出特点。
(4)
上述材料中我国政府制定措施的完成有什么意义?
答案: 我国的工业水平很低,基础薄弱,而且门类不全,尤其重工业水平也很低。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武汉长江大桥,川藏公路、青藏公路、新藏公路。
重工业。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依靠国家力量推动,以国营经济为主体。
“一五”计划的完成,使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