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限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历史
政治
地理
信息
通用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历史
地理
道法
科学
信息
史社
语文
数学
英语
道法
科学
知识点
高中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历史
政治
地理
信息技术
通用技术
初中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历史
地理
道德与法治
科学
信息技术
历史与社会
小学
语文
数学
英语
道德与法治
科学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试卷
在线试卷
下载试卷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高中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历史
政治
地理
信息技术
通用技术
初中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历史
地理
道德与法治
科学
信息技术
历史与社会
小学
语文
数学
英语
道德与法治
科学
其他
知识点
在线试卷
下载试卷
首页
初中
历史
题目
下图是某一农民家庭在1978-1988年10年间人均收入变化情况。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10年间人均收入不断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 A.人民公社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 C.农民有了生产经营自主权 D.农民有了土地所有权 答案:【解析】选C。本题考查理解运用能力。在1978年到1988年,农民收入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农民承包集体的土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有了生产经营自主权,积极性大大提高。
查看本题答案和解析
历史 试题推荐
历史 试卷推荐
2019届初三后半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考题(安徽省桐城市第二中学)
2020年甘肃省酒泉市第二中学初中毕业检测历史在线测验完整版
山西省2020-2021年初三上册期末历史题免费试卷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课时训练
2020年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实验初级中学中考一模历史
2019年安徽省历史中考考前押题
2019年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中考历史二模试卷完整版
2019届九年级上册期末考试历史免费试卷(山东省聊城市莘县)
2018-2019年初二下期第七次大联考历史试卷(安徽省定远县育才学校)
七年级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在线考试题免费练习(2019-2020年宁夏固原市原州区三营中学)
最近更新
如图,请你补充一个你认为正确的条件,使.∽:
有两个小灯泡,只标有额定电压,都是6.3伏。串联起来接到电源上,亮度不同。在回答哪个灯泡的额定功率比较大时,要用到以下6
验证空气中含有少量二氧化碳,将大针筒内的空气一次性压入新制的澄清石灰水,发现石灰水没有变化.据此,你认为该同学应该()A
18.补写下面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
在一个双链DNA分子中,碱基总数为m,腺嘌呤数为n,则下列有关结构数目正确的是( ) ①脱氧核苷酸数=磷酸数=碱基总
某同学为感受向心力的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做了一个小实验:绳的一端拴一小球,手牵着在空中甩动,使小球在水平面内作圆周运动(
We used to work in the same office and we _________ have cof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的结构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种成分组成 B.生态系统中的能
赤道上没有气旋和反气旋的原因是( ) A.太阳辐射强 B.空气对流运动
已知cosα=,则sin(+α)=() A. B.﹣C.﹣D.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家庭电路中的空气开关“跳闸”是发生短路造成的B.有人触电时,首先要采用的方法是切断电源 C.有
A big step to strengthen China’s health care systems
读“世界某地区从M地至N地的地形剖面图”,回答1~2题。1.若M地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小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①地
在理论上,垂直自然带与相应水平自然带有下图所示对应关系。读图完成问题。从赤道向较高纬度地区,针叶林带在山地分布的海拔高度
如题(19)图,四棱锥P- ABCD中,PA⊥平面ABCD,AB∥CD,AB⊥AD,PA=CD=2AB=2,AD
A、B、C、D、E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五种短周期元素。E元素最高正价与最低负价的代数和为6,C单质既可与盐酸反应又可与N
下列叙述中哪些能表明基因与染色体的平行行为 A. DNA主要分布在染色体上,是染色体的主要化学组成之一 B.在细胞分
可用右图装置制取(必要时可加热)、净化、收集的气体是 A.
水果罐头盖上印有“如发现盖子鼓起,请勿选购”的字样,引起盖子鼓起的最可能原因是 A、好氧型细菌呼吸,产生CO2和H2O
20、人体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下列现象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的是() A.寒冷时出现寒颤 B.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