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选文一:
北京的春节(节选)
ㅤㅤ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ㅤㅤ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除夕,街上挤满了人,初一,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选文二:
年味(节选)
ㅤㅤ这几年,每逢年底岁末,人们一见面就叹息,年味越来越淡了!年味是什么?离家进城几十年了,但家乡那浓郁的年味还一直让我难以忘怀。每隔上三两年,我就会不辞辛苦,携家带口,回家乡过年,不为别的,就是想重温那久违的年味。
ㅤㅤ年味之首,自然就是弥漫在空气中的硝烟味。一进腊月,就开始响起噼噼啪啪的鞭炮声,二踢脚、麻雷子,高一声,低一声,你张开鼻子,便能闻到淡淡的硝烟味。随着烟味越来越浓,年也就越来越近了,这年味一直要延续到正月十五后才慢慢散去。说也是,“爆竹声中一岁除”,没有鞭炮味,这还叫过年吗?
ㅤㅤ酒香味。过年不喝酒也不像个年,家里再穷,也得喝上二两,哪怕就是红薯干酿的“一毛醉”——因这种酒质量较差,容易上头,喝一毛钱的酒就会醉,所以得名。每年的腊月,闲了多半年的乡里小酒厂就会重新开张,村里的老烧锅也开始昼夜不停地加班,家家户户都打开了酒坛子、酒瓶子,闻着酒味就使人有几分醉意。爱串亲戚的人说,哪个村的酒味浓,哪个村的日子就最红火。
ㅤㅤ光顾得说吃了,还有一种少不了的年味,就是写春联的墨香味。在家乡,直到今天,还是要贴手写的春联,过年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人们三五成群,在各家门口转悠,品评春联的内容、书法,看谁家写得巧妙、别致、有趣。
ㅤㅤ……
ㅤㅤ尽管城里的年味各种各样,别具特色,但我总还是想念家乡的年味。
选文三:
ㅤㅤ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每当此时,神州大地到处张灯结彩,竹报平安,迎春接福。让我们走进春节,看一看家乡过年的习俗吧!
材料一ㅤㅤ正月初一的早餐,有的地方喜欢吃饺子,寓含“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之意;也有吃汤圆的,寓含“_______”之意。有些地方,人们还喜欢吃粽子,据说吃粽子有两种含义:一是因为“粽”和“中”音近,取“功名得中”之意;二是因为“粽”和“宗”音近,取“_______”之意。
材料二ㅤㅤ新春佳节来临之际,爷爷贴了一副对联,可下联却缺了一个词,请从“奋发图强、才华横溢、知识渊博、德才兼备”中选择一个词,填入下联的空缺处,使之对仗工整。
ㅤㅤ中华儿女文武双全建伟业
ㅤㅤ炎黄子孙
_______展宏图
材料三ㅤㅤ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过年的习俗悄悄发生了变化,有的人选择发微信表达新年的祝福,也有的选择外出旅游欢度春……但是,放“开门炮”辞旧迎新,带上礼品走亲访友,舞龙灯、闹元宵等传统习俗一直保留不变。
(1)
选文一,文段从多个角度描写了除夕的热闹,读句子选一选。
A.视觉 B.听觉 C.嗅觉
①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
②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
③鞭炮声日夜不绝。
(2)
选文一,“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从“除非”“必定”中我体会到。
(3)
选文二中的“年味”具体指、和,代表。
(4)
选文二运用______________的结构形式表现作者对家乡年味的喜爱。
A . 分—总
B . 总一分—总
C . 总一分
(5)
读选文二,对短文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说到了思念家乡的年味,这样显得重复。
B . 文中第一自然段画横线的句子表现了作者对家乡年味的喜爱之情。
C . 本文详略得当,详细写了过年的硝烟味,略写了酒香味和墨香味。
(6)
选文二最后一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
(7)
作者认为现在的年味越来越淡了,你如何看待这一观点?
(8)
读选文三,将材料一补充完整。
(9)
读选文三,材料二中应选。
(10)
阅读以上三则选文,完成表格。
选文
传统习俗(至少列举2个)
相同点(提示:可从习俗、内容、表达情感等方面概括)
北京的春节(节选)
年味(节选)
选文三
答案: 【1】C【2】A【3】B
【1】人们对春节的重视与热爱
【1】硝烟味【2】酒香味【3】春联的墨香味【4】热闹喜庆
B
B
【1】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我认为现在的年味没有变淡。虽然现在过年不再放鞭炮,但大多数的习俗还保留着,而且现在的过年方式更多样,发祝福短信、发红包等也是表达祝福和增进情感的一种方式。
团团圆圆;不忘祖宗
【1】德才兼备
【1】吃团圆饭、祭祖【2】放鞭炮、贴春联【3】吃饺子、吃汤圆、吃粽子【4】这些传统习俗都写出了春节的热闹气氛,表达了人们对春节的喜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