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列宁材料二 对于罗斯福新政,当时的美国、中国都颇有看法,以下看法较具代表性:美国这样的一天总会到来:USA再加上一个S,变成美利坚苏维埃。土地归农民所有,工人是工厂的主人,我们掌握了大权,USA变成USSA。——美国某艺术家的歌曲(1934年前后)中国罗斯福的经济控制主张,实际上并未离开美国的传统政策,其结果是“不会有几分收成的”、“是不能乐观的”。它恐怕“连许多经济的坏习和制度的缺点”都无力或不敢加以改革。——刘觉民:《罗斯福的经济复兴计划与美国的经济控制政策》(1933年)材料三 长期以来,人们对李鸿章的评价众说纷纭。1949年—1978年,我国史学界不重视对李鸿章的研究,在为数不多的论著中,以否定为主。改革开放以来,多持肯定态度,对其评价更加客观、全面。——戴仕军:《李鸿章研究概述》,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3 (1)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西方民主与古希腊雅典民主相比,它提供了哪些“新东西”? (2) 以罗斯福新政中“新东西”为出发点,分析材料二中两种看法的局限性。 (3) 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推断1978年前后我国史学界对李鸿章评价的各自依据,并分析对其评价发生变化的原因。 答案: 新东西:代议制、间接民主;民主范围的扩大;权利分割与制衡;实行政党政治; “新东西”:国家干预经济;社会福利制度;(如果答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成立工会;实行以工代赈;加强社会立法;加大金融监管力度等)。局限性:材料二中美国的看法只看到了新政政策中有利于工人、农民的内容,但对整个新政的目的、性质、结果认识不足。中国的看法虽然看到了美国经济干预政策和经济存在的问题,但没有看到新政已经放弃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也没有看到新政的效果和作用; 1978年以前依据:认为李鸿章没有顺应时代的潮流,而是镇压农民起义、签订不平等条约出卖民族利益,是封建统治的维护者; 1978年以后依据:认为李鸿章主持了洋务运动,在与顽固派的斗争中,创办近代工业、近代海军、新式学堂开启中国现代化进程,提出中体西用,将学习西方大规模付诸实践,是顺应历史潮流的进步人物。 原因:1978年前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1978年后,实行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左倾错误到恢复“双百方针”,思想日益解放;史学观念的改变,史学研究由较为限制走向相对开放、自由。
历史 试题推荐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