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历史---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邓中夏(1894-
-1933), 湖南省宜章县人。1917 年考入北京大学国文系,在李大钊的引导和十月革命的鼓舞下,邓中夏开始研究马列主义,发起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积极投身学生反帝爱国运动。1920年10月,参加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是共产主义小组最早的成员之一。次年初,他创办工人报纸《劳动者》和长辛店工人夜校、劳动补习学校及工人俱乐部,向工人群众宣传马克思主义。1923年2月,參与发动和领导京汉铁路工人二七大罢工,并在全国发动劳动立法运动。同年4月创办上海大学,聘请蔡和森、瞿秋白等一大批共产党员到校任教,利用上海大学为党培养人才;同时撰写了《革命主力的三个群众》、《论工人运动》等文章,将马列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科学分析了中国革命。为响应五卅运动的号召,他组织领导了震惊中外的省港大罢工。蒋介石反革命政变后,他与李立三提出南昌起义的建议,主张开展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1933 年3月不幸被捕,任凭敌人使尽阴谋诡计,他始终坚贞不屈,称“就是把邓中夏骨头烧成灰,邓中夏还是共产党员。”后英勇就义,时年39岁。
——摘编自
《二十世纪湖南人物》
(1)
根据材料,概括邓中夏对中国革命的贡献。
(2)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邓中夏体现的时代精神。
答案: 贡献:投身学生反帝爱国运动,领导工人运动;参与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创建;深入工人群众,宣传马克思主义;创办高等学校,培养党务人才;结合革命实际,深化理论研究。
时代精神:坚定革命理想信念;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严谨的学术研究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