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1885年,清政府学务处选派7人出国留学学农。这是首次官派出国学农。甲午战后,政府对此日渐重视和鼓励,并制定了相应的奖励措施。政府规定:“学生有愿赴日本农务学堂学习,学成领有凭照者,视其学业等差,分别奖给官职。赴欧洲、美洲农务学堂者,路远日久,给奖较优。自备资斧者,又加优焉,令其充各省农务局办事人员。”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颁布上谕:“其外洋农学诸书,并著各学堂广为编译,以资肄习”,并令“各省州县皆立农务学堂”。1901年,为统一学制,加强对农业学堂的管理,清政府又颁布了一系列有关农业教育的规章制度。另开设了农业教员讲习所,在通商口岸和出产丝茶的省份设茶务学堂和蚕丝学堂等。清政府还倡导组织农会,颁布了《农会简明章程》。在政府的倡导下,各地陆续设立了农事试验场。随着新政时期农业改革的展开,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农垦公司也出现了。这些企业大部分直接效仿西方企业,进行资本主义经营活动,有的还应用近代农业机械开荒辟地。所有这些举措,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中国传统农业向近代农业的迈进。——摘编自钱堂容《浅谈清末的农业改革》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述清末农业改革的背景。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清末农业改革的特点及影响。
答案: 背景:民族危机日益深重;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加剧;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戊戌变法、清末新政等改革运动展开(或救亡图存);传统“重农”思想的影响;西学东渐;西方农业技术先进。
特点:政府主导;重视近代农业教育;以官职利禄鼓励学农;因地制宜设置农业学堂;重视农学著作编译;重视农业知识的普及;运用近代经济管理方式推动农业发展(设立公司,发挥市场作用);理论学习与实践试验探索相结合;推动农业机械化,顺应农业现代化的需要。影响:有利于近代农业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或西学东渐);有利于我国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有利于促进农产品商品化;有利于资本主义经营方式在农业领域的推广(或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有利于近代工业的发展(或有利于推动中国近代化);缓解政府的财政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