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李元忠,赵郡柏人人也。初,元忠以母老多患,乃专心医药,研习积年,遂善于方技。性仁恕,见有疾者,不问贵贱,皆为救疗。家素富实,其家人在乡,多有举贷求利,元忠每焚契免责。乡人甚敬重之。魏孝眀时,盗贼蜂起,清河有五百人西戍,还经南赵郡,以路梗共投元忠。奉绢千匹,元忠唯受一匹,杀五羊以食之,遣奴为导,曰:“若逢贼,但道李元忠遣送。”奴如其言,贼皆舍避。永安初,拜南赵郡太守。值洛阳倾覆,庄帝幽崩,元忠弃官还家,潜图义举。会高祖率众东出,便自往奉迎。乘露车,载素筝浊酒以见高祖,因进从横之策,备陈诚款,深见嘉纳。时刺史尔朱羽生阻兵据州,元忠先聚众于西山,仍与大军相合,擒斩羽生。即令行殷州事。高祖每于宴席论叙旧事因抚掌欣笑后以微谴失官时朝廷离贰义旗多见猜阻斛斯椿等以元忠淡于荣利又不以世事经怀故不在嫌嫉之地。寻兼中书令。天平四年,除使持节、光州刺史。时州境灾俭,人皆菜色,元忠表求赈贷,俟秋征收。被报,听用万石。元忠以为万石给人,计一家不过升斗而已,徒有虚名,不救其弊,遂出十五万石以赈之。事讫表陈,朝廷嘉而不责。兴和末,拜侍中。元忠虽居要任,初不以物务干怀,唯以声酒自娱,大率常醉。家事大小,了不关心。园庭之内,罗种果药,亲朋寻诣,必留连宴赏。每挟弹携壶,敖游里闬,遇会饮酌,萧然自得。武定元年,除东徐州刺史,固辞不拜。孙腾、司马子如尝共诣元忠,见其坐树下,拥被对壶,庭室芜旷。谓二公曰:“不意今日披藜藿也。”因呼妻出,衣不曳地。二公相顾叹息而去,大饷米绢衣服,元忠受而散之。三年,复以本官领卫尉卿。其年卒于位,年六十,谥曰敬惠。(选自《北齐书•李元忠传》,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高祖每于宴席论叙旧事/因抚掌欣笑后/以微谴失官时/朝廷离贰/义旗多见猜阻斛斯椿等/以元忠淡于荣利又/不以世事经怀故/不在嫌嫉之地B. 高祖每于宴席论叙旧事/因抚掌欣笑/后以微谴失官/时朝廷离贰/义旗多见猜阻/斛斯椿等以元忠淡于荣利/又不以世事经怀/故不在嫌嫉之地C. 高祖每于宴席/论叙旧事因/抚掌欣笑后以微谴失官/时朝廷离贰/义旗多见猜阻/斛斯樁等以元忠淡于荣利/又不以世事经怀故/不在嫌嫉之地D. 高祖每于宴席/论叙旧事因/抚掌欣笑后以微谴失官时/朝廷离贰义旗/多见猜阻斛斯椿等/以元忠淡于荣利又/不以世事经怀/故不在嫌嫉之地【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方技”又叫“方伎”,指医卜星相各种技术;文中的意思指医药及养生之类的技术。B. “车”指陆地上有轮子的交通工具,“露车”指没有车盖、车帷的比较简陋的车。C. 古代使臣奉命出行要执符节以为凭证,故称出使为“持节”;使持节,一种官职。D. “藜藿”是两种野菜的名称,古人一般把自家比较好的饭菜说成藜藿,是自谦的说法。【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元忠仁爱宽厚,治疗有病乡亲。李元忠因母亲年老多病,就专心学习医药方面的知识,后来只要看到有病的人,不论这个人高低贵贱,都为他治疗。B. 李元忠重义轻利,仗义豪爽。在盗贼蜂起的年代,大批壮士前来投奔他。他只是象征性地收取一点礼物,还热情款待了他们,并派仆人给他们带路。C. 李元忠不慕虚荣,做事实事求是。光州遭灾,担任刺史的李元忠上书请求赈灾,朝廷准许发放一万石粮食,李元忠不图虚名,最终发放十五万石,后受到朝廷的嘉奖。D. 李元忠不事家产,爱好饮酒作乐。李元忠虽身处要职,但不把物质利益放在心上,以音乐、饮酒自娱,以致庭院荒芜、室内空旷,妻子也穿着不曳地的短衣。【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乘露车,载素筝浊酒以见高祖,因进从横之策,备陈诚款,深见嘉纳。(2)二公相顾叹息而去,大饷米绢衣服,元忠受而散之。 答案:【答案】【1】B【2】D【3】C【4】(1) (李元忠)乘坐着露车(或“没有帷盖的车”),用车载着素筝浊酒来拜见高祖,趁机向高祖陈述合纵连横的策略,全面地表达了赤诚忠心,深受(高祖的)赞许和采纳。(2)二人相互对视、叹息着离开,随后给李元忠送来了大量的粮食、丝绢衣服,李元忠接受后(很快)分发给了周围的人。【解析】【1】该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要特别注意。题中,句子中的名词和代词有“高祖”“宴席”“旧事”“朝廷”等,而名词代词在句中一般做主语或宾语,如“旧事”就是“论叙”的宾语,“于宴席”是介宾短语,在句中做状语,修饰谓语,状语在句中不管是否后置,都不能与谓语断开,这就排除CD两项;“淡于荣利”是介宾短语后置,“于荣利”是后置状语, 其后应该断开,这就排除A项,故选B。【2】该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面广量大,涉及的点和面很多,需要考生平时做个有心人,随时看到随时积累,并能举一反三进行记忆。题中,D项“古人一般把自家比较好的饭菜说成藜藿,是自谦的说法”错误,“藜藿”指粗劣的饭菜。故选D。【3】该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题中,C项,“不慕虚荣”错误,原文说的是“徒有虚名,不救其弊”,意思是“每家发放升斗粮食不能赈灾,只是徒有虚名”,并不是说李元忠“不慕虚荣”。故选C。【4】该题考查学生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该题第一句,句首添加主语“李元忠”;“露车“,没有帷盖的车; “以”,目的连词,来;“因”,趁机;“进“,进献;“从横”,合纵连横;“备”,全面;“陈”,陈述,表达;“诚款”,诚意;第二个“见”,受,表被动;“嘉纳”,赞许并采纳。第二句中,“相顾”,相互对视;“去”,离开,“饷”,送来;“受”,接受;“散”,分发(给周围的人))。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2.补:补出省略成分。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注:直译即逐字逐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意译。参考译文:李元忠,赵郡柏人县人。当初,李元忠因为母亲年老多病,就专心医药,研习数年,于是精通医术。李元忠仁慈忠恕,看到有病的人,不问贵贱,都帮忙治疗。李元忠的家境平素富厚殷实,家里的人在乡里多靠借贷给别人获利,李元忠会常常烧掉契约,免掉他人的债务。因此,极受乡人敬重。魏孝明帝时,贼寇蜂起,清河有五百人戍守西方边境,回家时经过南赵郡,由于道路被阻,一同投奔了李元忠。他们奉送的千匹绢帛,李元忠只收下一匹,宰杀五头羊招待他们,最后派奴仆做向导,李元忠说:“如果遇上寇贼,就说是李元忠派来护送的。”奴仆按照他的话去做,寇贼们都回避而放过他们。永安(北魏李庄帝年号)初年,拜南赵郡太守。适值洛阳陷落,北魏孝庄帝在被囚禁中驾崩,李元忠便弃官回到了故乡,暗中图谋起义。会高祖率众自东出兵,李元忠便前往恭敬地迎接。李元忠乘坐着没有帷盖的车,车上放着素筝浊酒,见到了高祖,趁机向高祖表述很多方法、谋略,话语中显露了赤诚忠心,赢得高祖的信任。此时刺史尔朱羽生据州府阻挡来兵,李元忠先在西山聚集兵众,然后与大军会合,一下子捉住了羽生,并杀了他。高祖就命令他主持殷州政事。每当高祖在宴席上谈论旧事,就拉着元忠的手笑。后由于隐晦地批评朝廷,李元忠丢掉了官职。这一时期,朝廷离心,起义的人多遭猜忌。斛斯椿等认为李元忠淡于名利,又不把进事放在心上,故不属嫌嫉之列。不久,兼中书令。天平四年,授使持节,光州刺史。当时州内灾荒,人多菜色,元忠上表请求赈贷。待秋收后归还。朝廷同意,准许使用万石。元忠认为万石赈民,平均算来,一家只有一升而已,徒有虚名,不救其敝,于是拿出十五万石进行赈济。事情完结后上报朝廷,皇上嘉奖了他。兴和未年,拜待中。李元忠,虽然位居要职,最初对日常杂事从不插手,而只以声酒自娱,且常常喝醉。大小家事,也是一点都不关心。园庭之中,种满了果树药材,亲戚朋友来访,一定留下渴酒,经常挟弹携壶,遨游里闾,饮酒作乐,怡然自得。武定元年,授东徐州刺史,坚决推辞而没有接受。孙腾、司马子如曾一同拜访过李元忠,见他坐在庭院中的树底下,披着被端着酒壶,周围再无长物。李元忠对二位说:“没有想到今天只有粗糙的饭食。”边说边呼妻出来,其妻衣不曳地。两人相看,叹息而去,随后给李元忠送来了许多粮食、丝绢衣服,他接受后很快分发给了周围的人。三年,复以本官领卫尉卿。这一年死。年六十,谥号敬惠。
语文 试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