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朱熹在《中庸注》中指出:“君子之心,常存敬畏。”曾国藩有句名言:“常存敬畏之心,则是载福之道也。”费孝通说:“敬畏天命,使我们安分,使我们自知人的极限,而注目于人力所可及之处。”你有怎样的思考与感悟。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注意:①自选角度,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抄袭、套作。 答案:【答案】例文:现代人需常存敬畏之心近来国内出现的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负面影响很大。很多人已从企业责任等方面进行了反思总结。如果从哲学及文化的深度,挖掘其思想病灶,这些事件暴露出现代人敬畏感的缺失。敬畏感是指人类在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面前所怀有的一种敬重与畏惧心理。这种心理具有警戒与自省的作用,有助于规范与约束人们的言行举止。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敬畏感。儒家有“畏天命”、“畏圣人”、“敬其在己者”等敬天爱人的观念,道家曾通过“道法自然”来强调对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相和谐的敬畏。儒道两家都是基于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来谈论敬畏的。只有具备鲜明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才能时时事事都“上对得起先人,下对得起子孙”。如今,在一部分现代人当中,这种敬畏感所具有的神圣性、警示性和规范性正逐步弱化和缺失。比如说,改革开放30年来,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改善,但骄奢淫逸、挥霍浪费的现象也逐渐抬头;为了眼前利益,某些人不计后果大肆破坏环境,任意掠取资源,完全丧失了对自然规律的敬畏;更有甚者,抱着“天不怕,地不怕,历史也不怕,百姓更不怕”的心态,为了一己私利,不惜做出伤天害理的事情,把个人对生命的敬畏、对道德的敬畏、对社会舆论的敬畏丧失殆尽。如此种种短视或自私的行为,不仅违背了科学发展的理念,而且还会危及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和子孙后代的延续。所以,大力培养和增进现代人的敬畏感,刻不容缓。近年来,人们通过不同方式,例如读经、祭祖等活动,来唤醒现代人对历史传统的认同感,对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进而对各种事物有所敬畏。但是,对于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言,这些努力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继续加大伦理道德教育的力度,对法律、秩序和规则保持敬畏,对社会责任感保持敬畏,同时,尊重自然,善待自然。总之,现代人只有常存敬畏之心,才能使自己的言行举止有所规约,才能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人格得到完善,才能保证中华文明的薪火传承、生生不息。【解析】命题方式:材料作文审题要点:考生在审题时要注意全面把握所给材料,概括出材料的主旨,根据所给材料主旨确定自己作文的立意。本作文题目由提示语和写作要求者两个部分组成。要想写好这篇作文,要抓住关键句、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主旨,全面地挖掘话语的含义。此题可根据材料中的关键词和分析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立意。审题过程:这次作文要抓住材料关键词:敬畏。分析要素之间的关系:此考题是一个由三则名言组成的材料作文。解析材料需仔细阅并逐层分析其含义,寻找逻辑交叉点。①朱熹指出:“君子之心,常存敬畏。”提炼出要点:君子应怀敬畏。②曾国藩认为:“心存敬畏之心,方能行有所止。”提料出要点:只有心存敬畏,才能有如履薄冰的谨慎态度,在行为上有所禁止。③费孝通说:“敬畏天命,使我们安分,使我们自知人的极限,而注目于人力所可及之处。”提料出要点:敬畏天命、敬畏自然的重要性,但人类的征服也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三则材料是三维名人对“敬畏”的不同看法,交叉点为“敬畏”。“敬畏”是人类对待事物的一种态度。“敬”是严肃,认真的意思,还指做事严肃,免犯错误;“畏”是慎,谨慎,不懈怠。“敬畏”是在面对权威、崇高或庄严事物时所产生的情绪,带有恐惧尊敬及惊奇的感受。它是对一切神圣事物的态度,敬畏自然、敬畏道德、敬畏天命、敬畏规则……这些考生都可以写。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写一篇符合题目要求的议论文即可。关键词:敬畏参考立意:永不屈服,但要敬畏天命;现代人需要怀有敬畏之心;心中常存一份敬畏;心存敬畏,有所为有所不为;对规则不能缺乏敬畏;……行文结构:议论文的结构较为常见的是并列式、层进式和对比式。此题可采用层进式的结构行文,首先通过分析材料由此自己的观点;然后采用层进的方式进行论述,层进式注意分论点的提取,如此题可围绕“现代人需常存敬畏之心”这一中心论点,接着阐述敬畏感的内涵,然后论证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敬畏感。结合现实论证“如今一部分现代人中,这种敬畏感所具有的神圣性、警示性和规范性正逐步弱化和缺失”以及敬畏感缺失的危害性,再分析论证如何唤醒现代人的敬畏感。最后回扣论点,总结全文。参考素材:在我国,常存敬畏之心有一个很优良的传统。在儒家看来,人们应该“敬天命”、“畏圣人”。在道家看来,人们应该对自然规律保持强烈的敬畏感。这些思想和学说,在历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教化了人心,同样也拓宽了人们的胸怀、视野。正是在这些思想学说的影响下,我国历史上产生了一批又一批真正拥有敬畏之心的贤能之人。宋代的文坛领袖欧阳修。他的文字光照千古,流芳百世。可是,他每次在写好一篇文章之后,都会“用思甚苦”地仔细斟酌。对此,欧阳修的妻子很不理解:“你这么辛苦干嘛,难道你还担心受到先生的责罚?”欧阳修笑着答道:“我不是怕先生责怪,而是担心后生嘲笑啊!”实际上,欧阳修的担心和害怕,就是一种敬畏之心。因为他知道,文章会对世风人心产生很大的影响。越是名人写的文章,越要注意遣词造句。欧阳修担心和敬畏的,就是自己的文章没写好,会损害社会的善良风俗。近代大学者胡适先生,写文章长存一份敬畏之心。胡适曾对人说:“人家以为我写文章,总是下笔千言,一挥而就,其实我写文章是极慢极慢的。”而李宗仁则对胡适在写文章上的态度印象十分深刻,他说:“适之先生,爱惜羽毛。”其实,胡适不是爱惜自己的笔,而是担心自己的文章会破坏世风人心。贤能之人的敬畏之心,体现在对文学看重,显示出了艺术家们的优秀品德。近代思想家、学者梁启超先生,对自己书法作品的保存十分谨慎。据知情人透露,梁先生在自己的一生里面,创作了将近3万件的书法作品,几乎每件都称得上是珍品。可有意思的是,梁先生却绝少在这些作品上留下自己的名字或者印章。这是为什么呢?对此,胡适认为:“因为梁氏成名太早,他知道他的片纸只字都会有人收藏,所以他连个小纸条也不乱写。”由此可见,梁先生对艺术,是存有了一份敬畏之心的。我国现代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同样如此。在吴冠中先生看来,一个艺术家不能为了市场价格,而失去自己的审美标准,那样等于是在艺术自杀。用吴冠中先生自己的话说:“艺术是神圣的,一定不能让谬种流传。”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一旦自己稍微不满意某幅作品,他就会付之一炬。就这样,好几百幅已经称得上艺术珍品的画作,被吴老一把火烧成了灰烬。而实际上,他烧掉的不少画,在市场上的价格,只能用天价来形容。对此,吴冠中先生解释道:“骗得了今天的人,骗不了明天的人。”在他看来,自己只想把那些让明天的艺术家挑不出毛病的画,留给后人。这就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对艺术虔诚,同时也是敬畏。杨震勤奋好学,碍于时势混乱,他一直到50岁,才出来做官。做官之后,杨震的才干很快就得到了体现。短时间之内,他多次升迁,做到了东莱太守。在去东莱赴任的途中,杨震在昌邑碰到了县令王密。这个王密,是杨震以前举荐的一个秀才。见到恩人到来,王密很高兴。他连夜去驿馆拜见杨震,还拿出了10斤金子,感谢恩人。杨震一脸不悦地说:“我们是老朋友了,我这么了解你,你怎么一点都不了解我呢?”这话的意思,就是认为王密不应该送他金子。王密却以为杨震是担心会被人知道,于是就说:“没事,晚上没人知道!”杨震一下就火了:“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呢?”很明显,在王密看来,送杨震金子,只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感恩之心。可是,王密却说“暮夜无知者”,他的意思就是,反正这大晚上的,也没人知道,就算杨震接受了金子,也不会有什么损害。然而,在杨震看来,这样做,恰恰是一种侥幸心理,认为在无人知道的情况下,就不应该害怕什么了。因此,杨震才说,天知,神知,我知,你知。这著名的“四知”,表明在这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什么无人知道的事情,因为至少自己、对方以及天、神是知道的。正是有了这四知,人们才更加应该心存敬畏。可以说,杨震的义正词严,的确做到了无愧于天地。而这一切,都来自于他对清廉美德的一份敬畏之心。
语文 试题推荐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