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明清时期儒家思想继续发展,深入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王夫之对经学、史学、天文、历法、典章制度、文学、佛学等均有深入研究。他论史的重点放在政治、风俗、财赋、学术,属意于探讨“礼乐刑政之兴废”与“荒隅盗贼之缘起”。王夫之欲尽废古今虚妙之说而返之实,认为读史不能玩物丧志。——摘编自聂茂《天地行人:王夫之传》 材料二:明清以经义文章取士,在这根指挥棒下,封建知识分子日日沉浸于经义文章之中,研究文章的遣词用句,立意构思,法度义理,毕竟为古文写作也打下了基础,一旦敲开了世俗之门,丢掉敲门砖,转入古文写作,也就得心应手了。科举也把大批读书人变成了封建统治者的御用工具和奴隶。——摘编自刘运好《先唐文史考论》 材料三:平遥古城具体的建筑布局体现了“神人共治”和儒、道、佛“三教合一”的思想。古城内的建筑大多以砖墙瓦顶的木结构的四合院为主,四合院大多四壁高耸、封闭严密,厚重的大门是儒家封闭观念的产物。西递村现存明、清古民居124幢,祠堂3幢,包括凌云阁、刺史牌楼、瑞玉庭、桃李园、东园、西园、大夫第、敬爱堂、履福堂、青云轩、膺福堂等,都堪称徽派古民居建筑艺术之典范。 (1) 根据材料一概括王夫之治学的特色,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夫之政治思想的主旨与哲学思想。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经义文章”的样式,并概述科举制对古代中国文化的影响。 (3) 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请选择其中一个问题进行阐释:①指出平遥古城中体现“神人共治”思想的建筑,说明平遥古城建筑中蕴含的儒家文化;②指出敬爱堂在西递村中的功能及其名称的寓意,说明西递村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理由。 答案: 特色:广博;经世致用(求实)。政治思想主旨:“循天下之公”。哲学思想:“天地之化日新”。 样式:八股文。影响:促进古文写作的发展;儒生成为文化舞台上的主角;促使读书成为时代风尚,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推动教育发展);儒学因科举制而显荣,同时也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文人醉心于功名利禄,导致中国古代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 阐释①:建筑:庙(如答“城隍庙”也可)和县衙署。儒家文化:城墙上建有3000个垛口、71座敌楼和一座魁星阁,据说是象征孔子的三千弟子和七十二贤人;古城方正端庄、中轴对称,体现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礼制布局;四合院体现儒家封闭观念;古民居轴线分明,左右对称,尊卑有序,反映了中国文化传统中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儒家礼制观念。(任意答出两点即可)阐释②:功能:祠堂。寓意:警示后人要敬老爱幼,和睦相处。理由:是具有代表性的皖南古村落;基本保存完好;集中体现了徽派建筑艺术的特色;展示了人与自然和谐一体的人居环境。(任意答出三点即可)
历史 试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