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组宋诗,完成小题。丰乐亭游春三首欧阳修(其一)绿树交加山鸟啼,晴风荡漾落花飞。鸟歌花舞太守醉,明日酒醒春已归。(其二)春云淡淡日辉辉,草惹行襟絮拂衣。行到亭西逢太守,篮舆酩酊插花归。(其三)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1】这三首诗各有用字之妙,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其一的“荡漾”一词,写出了春风如水的动态,也表现了游人的愉快心境。B. 其一的“鸟歌”“花舞”运用拟人修辞,生动表现出春光的迷人、充满生机。C. 其二的“拂”有轻轻拂过之意,传神地描绘出了春色依依,春意撩人的情态。D. 其三的“老”字有的版本作“尽”,但“老”字更妙,它更能表现春意阑珊的程度。【2】这三首诗都写出对春天的深情,但是又略有不同。请简要赏析。
答案:【答案】【1】D【2】①第一首写惜春之意,第二首写醉春之态,第三首写恋春之情。②第一首写春光令人心醉,诗人也进入醉乡。次日酒醒,春已归去。诗人用夸张的语言反衬春景的迷人和春日的短暂,带有浓厚的惋惜之意。③第二首表现了春意的撩人和春色的依依。而太守更是双鬓和衣襟上插满了花,坐在竹轿上大醉而归。既有身醉,更有心醉。④第三首写天已暮,春将归,然而多情的游客却依旧踏着落花,来往于丰乐亭前,欣赏这暮春的美景。把对春天的眷恋之情写得既缠绵又酣畅。【解析】【1】试题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炼字,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释字)。解释含义除了说明该字或词在诗句中的具体意思外,还应带考虑语法现象和修辞手法,如活用,拟人,比喻,通感,化静为动等。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入句)。即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想象。再现诗句表现的图景。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达意),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即点出表现手法)。D项,“但‘老’字更妙,它更能表现春意阑珊的程度”错误。在表达春意阑珊的意思上来说,“老”、“尽”两个字,似乎“尽”字程度更深。“老”字妙在传达的情感方面,它生动的表现了游人的多情。故选D。【2】试题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鸟歌花舞太守醉,明日酒醒春已归”,明媚春光,令人心醉。而诗人,野鸟啁啾,杂花乱飞,他一概不闻不见,他也进入了醉乡。次日酒醒,春无踪迹,原来已悄然归去了。第四句“明日酒醒春已归”,表面说醉了一天,实际是醉了整整一个春天。此句用夸张的语言反衬春景的迷人和春日短暂,带有浓厚的惋惜之意。“行到亭西逢太守,篮舆酩酊插花归”,写游人兴之所至,来到丰乐亭,在亭西碰上了欧阳太守。只见他双鬓和衣襟上插满了花卉,坐在竹轿上大醉而归。既有身醉,更有心醉。第三首写青山红树,白日西沉,萋萋碧草,一望无际。天已暮,春将归,然而多情的游客却不管这些,依旧踏着落花,来往于丰乐亭前,欣赏这暮春的美景。这首诗把对春天的眷恋之情写得既缠绵又酣畅。在这批惜春的游人队伍中,当然有诗人自己在内。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