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材料:“戊戌政变”后梁启超流亡国外,醉心于西方的科学与政理,极力主张“将世界学说为无限制的尽量输入”,信奉社会达尔文主义,将“弱肉强食”、“适者生存”标为民族竞争公理,鼓吹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甚至对社会主义也有空泛的赞美;但对中国传统文化则更多地持批评态度。但是一战粉碎了西方科技、物质文明的光环,欧洲列强彼此相残的现实,摧毁了国人心中西方现代化强国楷模印象。梁启超直言“欧洲人做了一场科学万能的大梦,到如今却叫起科学破产来”,“中国固有之基础亦最合世界新潮”,由此对民族文化的信心提高了,着力探讨人类精神与道德改造问题,更以儒家传统为观照鼓吹互助互爱和世界主义,调和东西文化,并预言在未来世界秩序重建中,中华民族必将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他还预言社会革命是“没有一国能免,不过争早晚罢了”,不过他认为“农民最富于保守性,欲倚之为改造社会之先驱,殆不可能。”——摘编自董增刚《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梁启超的思想影响》等请回答:(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在一战前后思想的变化及其原因。(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梁启超的思想变化。 答案:【答案】(1)变化:从醉心科学到否认科学万能;从鼓吹西学到调和中西文化,弘扬民族固有传统;从鼓吹国家主义到宣扬世界主义;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加深。原因:一战引发对科技文明和西方资本主义的反思;十月革命的影响。(2)评价:有助于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有利于反思向西方学习的路径,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定程度上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存在阶级局限性,忽视农民阶级对中国社会变革的意义。【解析】(1)第一小问“变化”,依据材料中“醉心于西方的科学与政理”“欧洲人做了一场科学万能的大梦,到如今却叫起科学破产来”得出:从醉心科学到否认科学万能;依据材料中“国人心中西方现代化强国楷模印象”“调和东西文化”“中国固有之基础亦最合世界新潮”“由此对民族文化的信心提高”得出:从鼓吹西学到调和中西文化,弘扬民族固有传统;依据材料中“鼓吹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未来世界秩序重建”得出:从鼓吹国家主义到宣扬世界主义;依据材料中“对社会主义也有空泛的赞美”得出: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加深。第二小问“原因”,依据材料中“一战粉碎了西方科技、物质文明的光环,欧洲列强彼此相残的现实,摧毁了国人心中西方现代化强国楷模印象”得出:一战引发对科技文明和西方资本主义的反思;依据所学得出:十月革命的影响。(2)依据材料中“中国传统文化则更多地持批评态度”“对社会主义也有空泛的赞美”得出:有助于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一定程度上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依据材料中“欧洲人做了一场科学万能的大梦,到如今却叫起科学破产来”“‘中国固有之基础亦最合世界新潮’,由此对民族文化的信心提高了,着力探讨人类精神与道德改造问题”得出:有利于反思向西方学习的路径,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依据材料中“农民最富于保守性,欲倚之为改造社会之先驱,殆不可能”得出:存在阶级局限性,忽视农民阶级对中国社会变革的意义。
历史 试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