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据黄兴涛所撰《民国时期人的观念中,谁才是“民族英雄”?》记载:1937年6月,在国民政府中央文化事业计划委员会的主持下,请到该会下属的史地、语文两研究会的部分成员前来开会讨论,专门就“表彰民族英雄的议案”发表看法。经过长时间的反复研讨,最后决定先将秦始皇等四十人,推为“民族英雄”,特通告全国并征求传记。附此次表彰民族英雄的名单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史知识对上表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答案:【答案】示例一看法:此次表彰对一些古代抵御外侮的军事将领授予“民族英雄”称号,突显民族御侮的需要。说明:九一八事变之后,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国人开始自觉呼唤和赞颂在历史中不断涌现的奋勇御寇、勇于牺牲的“民族英雄”;由于抵抗日本侵略的现实需要,那些抵御外来侵略的事将领如蒙恬、霍去病、郑成功、左宗棠、冯子材等,特别是历史上那些抵御日本有关的历史人物,如明代的“抗倭”人物俞大猷、戚继光,往往容易被授予“民族英雄”的称号;国民政府表彰“民族英雄”,弘扬“民族英雄”的爱国精神,增强了民族自信力。例二:看法:不少少数民族人物被推为“民族英雄”体现了当时国民政府民族观念的进步。说明:民族主义概念是近代西方的舶来品;早期的民族主义带有明显的大汉族主义倾向;国民政府所表彰的“民族英雄”并不限于汉族或者说不排斥而是包括蒙古族、回族等其他少数民族,如元太祖、耶律楚材、萨都拉、郑和,集中体现了这一时期时代主旋律的“大中华民族”观念,这是国民政府民族观念进步的表现。(“示例”仅作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解析】本题是个开放性题目;首先从材料“1937年6月”“表彰民族英雄的名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抗战的需要、国民政府民族观念的进步等方面来概括出自己观点;然后结合所学知识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即可。
历史 试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