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奇妙的唾液①唾液,俗称口水、口涎,它是口腔内各种腺体所分泌的黏稠状液体。是由遍布口腔黏膜深处的许多大大小小的唾液腺分泌出来的。大的唾液腺有三对:腮腺、颌下腺、舌下腺;小的有唇腺、舌腺、颊腺、腭腺等。唾液腺虽小,却是个很勤快的器官,一个成年人,一昼夜间可以分泌出唾液1000~1500毫升。我国古代养生学家称唾液为“玉泉”、“甘露”、“金浆”,唾液实际上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之一。②唾液的作用很多,我们的口腔里假如没有唾液,咽不下食物是不必说的,就连嘴巴恐怕也张不开。因为我们的舌头之所以能在口腔里“运转自如”,完全是因为有唾液在里面起“润滑油”的作用。而这种“润滑油”一旦失去的话,舌头就会和上颚或者下颚的表皮粘在一起,于是我们口腔内的一整套“机械”也就只好“束之高阁”了。③唾液具有抗菌和凝血的作用,所以口腔里的伤口往往比其他地方好得快。拔牙或牙龈手术后很少感染,主要原因就在于唾液中的溶菌酶有杀菌的能力,可阻止口腔内细菌大量繁殖。④近年来,医学家们发现唾液对污染食物中的致癌物具有消毒作用。生物化学专家研究发现,唾液中有很多免疫球蛋白,对食物中的异常蛋白质有极高的凝聚力,可增强人体的防卫功能。唾液中所含的溶菌酶时强烈致癌的黄曲霉素、苯并芘、亚硝胺有很好的解毒作用。也就是说,唾液相当于一种天然防癌剂,具有令致癌物质转化为无害物质的功能。它将发霉食物中的致癌物质黄曲霉素与自己混合,再作用于动物体内细胞,使原来具有较强致癌作用的毒性物质几乎全部消失。 ⑤古代中医说:“白玉齿边有玉泉,涓涓育我度长年。”唾液腺虽小,却是个很勤快的器官,它可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之一。(摘自《百科知识》,有删改)【1】请联系上下文,解释以下词语或语段。束之高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白玉齿边有玉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本文是一篇说明文,仔细阅读,你发现了哪些说明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2个)【3】唾液有哪些作用,请你用“ ”在文中划出相应的句子。【4】第④段“使原来具有较强致癌作用的毒性物质几乎全部消失”这句中加点词“几乎”不能删去,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答案】【1】 意思是捆起来以后放在高高的架子上,比喻放着不用、丢在一旁不管,也比喻把某事或某种主张、意见、建议等搁置起来,不予理睬和办理。 常咽唾液可以健康长寿。 【2】作比较,将口腔内伤口与其他地方伤口的愈合时间进行比较,突出了唾液具有抗菌和凝血的作用。列数字,举了“一个成年人,一昼夜间可以分泌出唾液1000~1500毫升。”具体的例子来说明唾液的分泌情况。【3】唾液的作用很多,我们的口腔里假如没有唾液,咽不下食物是不必说的,就连嘴巴恐怕也张不开。因为我们的舌头之所以能在口腔里“运转自如”,完全是因为有唾液在里面起“润滑油”的作用。而这种“润滑油”一旦失去的话,舌头就会和上颚或者下颚的表皮粘在一起,于是我们口腔内的一整套“机械”也就只好“束之高阁”了。 【4】不能,“几乎全部”指大部分,表明具有较强致癌作用的毒性物质大部分消失,并不是全部消失。如果去掉“几乎”就成了全部消失,与事实不符,“几乎”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不能随意删去。【解析】【1】本题考查的是词语的解释,结合上下文的语境以及词语的含义进行分析。注意写出词语的表面含义以及深层含义即可。【2】本题考查的是说明方法的分析,结合文段的内容进行相应的分析,例如“唾液具有抗菌和凝血的作用,所以口腔里的伤口往往比其他地方好得快。拔牙或牙龈手术后很少感染,主要原因就在于唾液中的溶菌酶有杀菌的能力,可阻止口腔内细菌大量繁殖。”可以得出使用的说明方法是作比较,将口腔内伤口与其他地方伤口的愈合时间进行比较,突出了唾液具有抗菌和凝血的作用。“唾液腺虽小,却是个很勤快的器官,一个成年人,一昼夜间可以分泌出唾液1000~1500毫升。”使用的说明方法是列数字,举了1000~1500毫升等具体的数字进行说明即可。【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结合文章的内容“唾液的作用很多,我们的口腔里假如没有唾液,咽不下食物是不必说的,就连嘴巴恐怕也张不开。因为我们的舌头之所以能在口腔里“运转自如”,完全是因为有唾液在里面起“润滑油”的作用。而这种“润滑油”一旦失去的话,舌头就会和上颚或者下颚的表皮粘在一起,于是我们口腔内的一整套“机械”也就只好“束之高阁”了。”可以得出唾液的作用。【4】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结合题干要求进行分析,首先明确加点词语能否去掉,然后分析词语的去掉与否的区别,写明理由即可。例如本题可以写成,不能,“几乎全部”指大部分,表明具有较强致癌作用的毒性物质大部分消失,并不是全部消失。如果去掉“几乎”就成了全部消失,与事实不符,“几乎”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不能随意删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