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近代中国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的道路,充满着仁人志士艰辛的探索。 【旧方案的破产】 材料一: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会意,文实遵之,以忠于目,为众服务。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 ——孙中山《大总统誓词》 【新时代的曙光】 材料二: 辛亥革命(后)……自己所追求的民主还是那样的遥远,于是慢慢地从痛苦经验中,发现了此路不通,终于走上了共产主义的道路。——林伯渠 自俄国革命以来,“马克思主义”几有风靡世界的势子,德奥匈诸国的社会革命相继而起,也都是奉“马克思主义”为正宗。——李大钊 帝国主义压迫的切骨的痛苦,触醒了空泛的民主主义的噩梦。……所以学生运动倏然一变倾向于社会主义。——瞿秋白 【洪流中的合作】 材料三:辛亥革命之后是军阀混战……军阀混战的结果,是“民国”变成了“战国”。 ——易中天《帝国的终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批判》 材料四:中国人看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工人阶级人数毕竟比较少,如果不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党就不可能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孙中山在几经挫折后,深感国民党内许多人已经日趋腐败,中国革命必须改弦易辙…”他真诚地欢迎员同他合作。 ——《中国的丸十年》 【危机下的转向】 材料五:中国向何处去?两次民主主义革命历程进行了不同的探索和回答。中国的近代化受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影响较大,19世纪末的维新变法运动,20世纪初的辛亥革命……在中国的领导下,发动八一南昌起义、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在艰难探索中,中华民族最终选择了新的发展道路。 (1) 联系所学知识,指出该誓词中孙中山未能实现的内容,并用史实加以说明。 (2) 联系材料二,分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 (3) 联系材料三、四,论证和国民党进行合作的必要性。 (4) 根据材料五,概括中国最终选择了怎样的新道路。 答案: “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意思相近即可)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进入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军阀割据,民不聊生,中国仍然摆脱不了列强的侵略。 辛亥革命的失败,宣告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的破产,推动中国的先进分子探索救国新途径;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促使先进的中国人倾向于马克思主义;巴黎和会外交失败,使得马克思主义在五四运动中得到进一步传播。 国内环境:军阀混战,社会动荡不安。方面:建党时间短,力量薄弱。国民党方面:内部腐败,需联合更多革命力量。 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
历史与社会 试题推荐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