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不放葱花的热干面
刘正权
注意到这个女人,是因为一碗热干面。
上了年纪的女人,大多不喜欢吃热干面,干、涩,还有那么一点点的硬,当然,也叫筋道!
只是,这样的筋道,更适合年轻人的牙床,也更适合年轻人的胃。
女人有六十岁了,有好的牙床,可以理解,有好的胃,也可以理解,但她手里的那碗热干面却端给了一个更老的女人。
是的,一个更老的女人!卧在轮椅上,干枯的手掌搭在扶手上,一颗颗老年斑层叠着,没有青筋了,只有一片乌青的底色隐在皮肤下,像远山下的夕阳,让人就想到两个字——苍凉!
唯一证明她活着的,应该是那张嘴了,有一下没一下地动着,眼睛倒是睁着,却和死鱼一样缺少光泽,这样的一双眼睛,你是不忍去看的。
让人动不动想起雪压风欺的枯枝,没准你就在擦身而过时,就听见咔嚓一声脆响了。
生命的衰败如此真实地击中了我,令人不敢对视。
我也在等一碗热干面,跟她的一样,不放葱花的热干面。
我一直讨厌葱花的味道,一个读书写字的人,身上是不该沾有葱花的味道的,这味道让人很世俗,或者很生活气息,尽管我的文章里不乏生活气息。
老人曾经也是个读书写字的人么?我寻思。紧跟着我又摇了摇头,这样一个小地方,不大可能。六十岁左右的女人,识文断字的尚不多,何况八十岁的老妪!
见我一直打量门外的老人,小吃店老板娘搭言了,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难为这位大姐了,三年,喂了整整三年呢!
我笑了笑,乌鸦都能反哺的!
可这大姐,并不是那老人的闺女啊!
哦,那是?我嘴里咽了一半的热干面停了下来。
听大姐说,她是老人收养的,老板娘喝了口水说,知青上山下乡时,她从武汉来到这小地方落了户。老人那时舍不得,隔三岔五就跑下来看她,一来二去,老人的儿女们烦了,再逢上女人回武汉娘家时,言语间就有取有舍的,一来二去,女人身份竟成了老人年轻时一夜风流的私生女。女人一气之下接了老人到乡下来住,没想到再回武汉就找不到曾经的兄弟姐妹了!
老宅子已没了人,望着人去楼空骤然易主的老宅,老人一下子瘫在了地上。女人无奈,把老人又背了回来,一晃三年了,唯一能让老人对武汉保持回忆的,就是这样一碗热干面了。
果然,我顺着老板娘的眼光望过去,老人的鼻子在芝麻酱的浓香中贪婪地抽动着。
我的鼻子也抽动了一下,为那个蹲坐在小凳上的女人,这样的日子,她得蹲多久啊!
老板娘又咕叨了一声,这老人,特怪,就不待见葱花味,一闻见就不肯张嘴,你说怪不?都这么大的年纪了,还穷讲究!
穷讲究,不行么?我笑了笑,把碗中的热干面亮了一下,提醒她,我也是不喜欢葱花的!
一个人的喜好,跟穷与富无关,跟讲究不讲究也无关,我一直是这样认为的。
老板娘很是尴尬,我喜欢看她这样的窘相,干嘛要对一个行将就木的老人这么刻薄呢!
这事一晃过去了,我依然每天去吃不要葱花的热干面,女人也每天端碗不要葱花的热干面,老人同样每天在轮椅上有一搭没一搭地瘪着嘴咂吧热干面。令我很担心的咔嚓声并没有作响。
今年的雪天来得似乎比往年早,我说的是似乎,因为好端端的寒潮居然就来临了,而且是提前来临的。我贪恋热被窝,所以起得迟,等我赶到小吃店时,已剩下最后两碗热干面了,而且都放了葱花,是老板娘和她伙计的早餐呢!
我皱了皱眉头,付钱,端起了其中一碗开始边吃边往碗外葱花,另一碗也没受到冷遇,一只我熟悉的手端起了它,不用说,是那个女人的。
那个老人也没有吃吗?我跟着她的背影望过去果然不出所料,老人卧在轮椅中,身上裹着一床棉被,像个襁褓中的婴儿,可那碗是放了葱花的啊!
我为女人担心着,老板娘说过的,曾经有一回女人端错了一碗有葱花的热干面,结果呢,老人倔强地把头偏向了一边。
我想看一看这垂暮之人是如何发小孩脾气的。天冷,女人如果跟我一样往碗外挑葱花的话,那面就不能进老人的口了。
令人失望的是,老人这次很乖,吃得口舌生津的模样。而且吃得很快,像谁在冥冥中催着她似的。
我和老板娘同时张大了嘴,太不可思议了,这事!没戏看了,我百无聊赖地走出小吃店,刚要和轮椅擦身而过时,一声轻微的泣自小凳上忽然响起。
是那个女人!
老人不再挑剔饮食了,是好事啊!哭个啥呢?我放慢了脚步,就听女人轻轻叫了声,妈啊,你怎么连葱花味都辨不出来了呢?在女人的哭泣声中,我听见一声咔嚓不经意间在心头响起!
寒气更重了!
隔天,居然下了雪,再去小吃店,雪地里没发现有轮椅压过的痕迹!我第一次破例要了碗有葱花的热干面,吃得满脸的泪水!
(选自《中国微型小说百年传世经典》,有删改)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开头叙述“我”对一个六十岁的女人将一碗热干面端给一个更老的女人深感好奇的情景,点出“我”讶异、疑惑的心绪,这样写起到设置悬念的作用。
B . “像远山下的夕阳”“和死鱼一样缺少光泽”等比喻句,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这位老妇人苍老衰病、行将就木的特点,这样写为下文情节展开做了铺垫。
C . 小说借小吃店老板娘之口介绍了老人的身世,交代了那位大姐与老人的关系,这部分插叙补充了故事的相关背景,使情节发展的逻辑更明晰。
D . “寒气更重了”“雪地里没发现有轮椅压过的痕迹”结尾的环境描写渲染了冷酷、悲凉的氛围,暗示老人生命终结,突出了批判人情凉薄这一主题。
(2)
小说中的“我”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
小说精心设置了“葱花”这一意象,作者这样安排有多方面的考虑。请结合全文,从情节结构、主题思想两个角度简要分析。
答案: D
①表现人物形象。通过“我”对“老人”“女人”“老板娘”的外貌、言行等的反应,更具体地表现她们的思想性格;“老人”的仁爱、善良与无助,“女人”的重情重义,“老板娘”的刻薄等,②增强叙事真实性。从“我”作为在场者、见证者的视角,来表现这一家人的现实处境,使得叙事更为真切感人。
①从情节结构看,小说以“葱花”为线索贯穿全文,故事情节围绕人们对“葱花”情感态度的同与不同而展开;老人对葱花从挑到不挑剔,“我”和“女人”对“老人”这一态度变化的反应从不懂到被感动。如此写来,使情节完整,脉络清晰。②从主题思想看,小说聚焦“葱花”这一核心意象,叙写了“我”“老板娘”“女人”“老人”对“葱花”的情感态度及其变化,具体而深入地表达尊老、敬老这一主题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