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材料一:澜沧江源出青海省唐古拉山,在中国境内流经青海、西藏和云南三省,出境后始称湄公河(Mekong River)。湄公河流经老挝、缅甸、泰国、柬埔寨和越南,于越南入海。
材料二:
材料三:“澜沧江-湄公河合作”(简称澜湄合作)首次领导人会议在海南三亚召开。与会国家领导人围绕“同饮一江水,命运紧相连”的会议主题,共商澜湄合作发展大计。六国面临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共同任务,以及恐怖主义、自然灾害、环境问题等共同挑战。会议同意澜湄合作包括三大支柱,即政治安全、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社会人文。
(1)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判断:澜沧江—湄公河发源于我国①(地形区)。流向为②。胡志明市为湄公河流域典型城市,请根据图二描述湄公河的流量季节变化情况为③;B处的海域是④。
(2)
请根据图一,图二,结合湄公河流域的自然条件,说明该地区的生产特点。
(3)
根据材料三,分析建立“澜湄合作机制”的合理性。
答案: 【1】青藏高原【2】自北向南(或西北——东南)【3】雨季水量多,旱季水量小(或5—10月水量大,11月—次年4月水量小)【4】南海
自然条件:该地区地势北高南低,南部地区平原多,土壤肥沃;气候:地处热带,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河流众多,水资源丰富。农业生产以种植水稻为主。
建立“澜湄合作机制”符合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有利于南南合作;符合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有利于区域经济优势互补;有利于环境保护资源利用,有利于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