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平凡的世界(节选) 路遥     一九七五年二三月间,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细濛濛的雨丝夹着一星半点的雪花,正纷纷淋淋地向大地飘洒着。时令已快到惊蛰,雪当然再不会存留,往往还没等落地,就已经消失得无踪无影了。黄土高原严寒而漫长的冬天看来就要过去,但那真正温暖的春天还远远地没有到来。     县城的大街小巷比平时少了许多嘈杂。冬天残留的积雪和冰溜子正在蚀化,石板街上到处都漫流着肮脏的污水。风依然寒冷,空荡荡的街道上,有时会偶尔走过来一个乡下人。     只有在半山腰县立高中的大院坝里,此刻却自有一番热闹景象。午饭铃声刚刚响过,从一排排石窑洞里,就跑出来了一群一伙的男男女女。他们把碗筷敲得震天价响,踏泥带水、叫叫嚷嚷地跑过院坝,向南面总务处那一排窑洞的墙根下蜂拥而去。偌大一个院子,霎时就被这纷乱的人群踩踏成了一片烂泥滩。     在校园内的南墙根下,已经排起了队。各班的值日生正忙着给众人分饭菜。菜分甲、乙、丙三等。甲菜以土豆、白菜、粉条为主,里面有些叫人嘴馋的大肉片,每份三毛钱;乙菜其他内容和甲菜一样,只是没有肉,每份一毛五分钱。丙菜可就差远了,清水煮白萝卜——似乎只是为了掩饰这过分的清淡,才在里面象征性地漂了几点辣子油花。不过,这菜价钱倒也便宜,每份五分钱。主食也分三等:白面馍,玉米面馍,高粱面馍;白、黄、黑,颜色就表明了一种差别;学生们戏称欧洲、亚洲、非洲。     从排队的人群看来,他们大部分都来自农村。贫困山区的农民尽管眼下大都少吃缺穿,但家长们就是咬着牙关省吃节用,也要给出门读书的孩子做几件见人衣裳。当然,这队伍里看来也有个把光景好的农家子弟,那穿戴已经和城里干部子弟没什么差别,而且胳膊腕上往往还撑一块明晃晃的手表。这样的“洋人”站在大众之间,如同鹤立鸡群,毫不掩饰自己的优越感。他们排在非凡的甲菜盆后面,虽然人数寥寥无几,但却特别惹眼。     在整个荒凉而贫瘠的黄土高原,一个县的县立高中,也无论如何不可能给学生们盖一座餐厅。天好天坏,大家都是露天就餐。好在这些青年都来自山乡圪崂,谁没在野山野地里吃过饭呢?可今天不行。所有打了饭菜的人,都用草帽或胳膊肘护着碗,趔趔趄趄穿过烂泥塘般的院坝,跑回自己的宿舍去了。不大一会儿工夫,饭场上就没有几个人了。那孤零零的三个菜盆里已经没有了菜,馍筐里也只剩了四个焦黑的高粱面馍。     这时,在空旷的院坝北头,走过来一个瘦高个的青年人。他胳膊窝里夹着一只碗,缩着脖子在泥地里蹒跚而行。小伙子脸色黄瘦,两颊有点塌陷。他那身衣服尽管式样裁剪得勉强还算是学生装,但分明是自家织出的老土粗布,而且黑颜料染得很不均匀,给人一种肮肮脏脏的感觉。脚上的一双旧黄胶鞋已经没有了鞋带,凑合着系两根白线绳;一只鞋帮上甚至还缀补着一块蓝布补丁。裤子显然是前两年缝的,人长布缩,现在已经短窄得吊在了半腿把上。     他径直向饭场的馍筐走来,此时饭场已无他人。他先怔了一下,然后便弯腰拾了两个高粱面馍。紧接着眼睛不由地朝三只空荡荡的菜盆里瞥了一眼。他瞧见乙菜盆的底子上还有一点残汤剩水。房上的檐水滴答下来,盆底上的菜汤四处飞溅。他扭头瞧了瞧:雨雪迷蒙的大院坝里空无一人。他很快蹲下来,慌得如同偷窃一般,用勺子把盆底上混合着雨水的剩菜汤往碗里舀。一滴很大的檐水落在盆底,溅了他一脸菜汤。他闭住眼,紧接着,就见两颗泪珠慢慢地从脸颊上滑落了下来。     他站起来,用手抹了一把脸,端着半碗剩菜汤,来到开水房前,给菜汤里掺了一些开水,然后把高粱面馍掰碎泡进去,就蹲在房檐下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突然,他停止了咀嚼,然后看着一位女生来到馍筐前,把剩下的那两个黑面馍拿走了。他望着她离去的穿破衣裳的背影,怔了好一会儿。     他现在只知道她的名字叫郝红梅。她大概也只知道他的名字叫孙少平吧? (有删改)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语言整体朴实厚重,文中“把碗筷敲得震天价响”“山乡圪崂”等陕北方言词语的使用,使小说具有了浓郁的地方色彩。 B . 孙少平连五分钱的菜都吃不起,等别人打过饭全都离开饭场后才去取黑馍,而且在舀别人打剩的菜汤时,慌得如同偷窃一般,这些都表现了他的敏感与自尊。 C . 在大多数贫困学生与吃甲菜、戴手表的“洋人”学生的对比中,蕴含着对那些“鹤立鸡群”“毫不掩饰自己的优越感”的极少数学生的批评。 D . 县立高中食堂的菜分为甲、乙、两三等,主食按颜色被学生戏称为欧洲、亚洲和非洲,从中可以看出当时农村社会不同家庭的经济状况。 (2) 小说开头两段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3) 作为中国当代一部具有史诗特征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是如何做到艺术的真实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 C ①开篇介绍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等信息,为人物出场、故事发展提供了时代背景。②初春黄土高原雨雪交加、严寒依旧的自然环境描写,造了阴冷凄清的气氛,有力地烘托了主人公孙少平的心理和贫寒形象。③开篇环境描写与下文县立高中午饭时热闹的场面形成样明对比,有利于转到下一个画面,引出主要人物和故事。 ①现实主义创作笔法的成功运用,还原了事物的本来状态。文中无论是写早春的黄土高原、县城的环境,或是对县立高中的相关描写,都采用了近乎直录的笔法,写得十分逼真。②生动具体的场面描写增强了现场感、真实性。连用动词结合视觉、听觉等角度写学生吃午饭时争先恐后的场景;对孙少平打饭场景的描写,如在眼前。③细节等描写与人物身份、性格相吻合,对孙少平的肖像、穿着、动作等细致入微的刻画,与他自尊、敏感,而又勇敢面对贫困的形象相吻合,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语文 试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