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天上紫微垣,地上紫禁城。天子“象天立宫”,紫禁城被誉为地上天宫。 紫禁城宫殿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至今已有600年的历史。作为明清两代的皇宫,共有24位皇帝在此生活居住,实行对国家的统治。在600年的传承中,其将“天人之际”“礼乐复合”的中国文化思想一以贯之地发扬光大,既体现出强烈的民族融合,亦有西学东渐的文化特质,是“有客乃大”文化情怀的实物例证,是中华民族当之无愧的“大成之城”。 ——摘编自故宮博物院展览《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为”故宫六百年”展览设计其中一个展厅的主题,共运用具体史实从展览内容、依据、意义等方面予以说明。(要求: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1: 主题:皇宫里的太监 展览内容与依据: 展览与太监工作有关的文物,如作为司礼太监,参与批红的文件;作为厂卫头目,负责监察的报告等;以此展示太监地位与职能的演变。 展览与太监生活有关的文物,以此了解太监的饮食起居及空闲生活。 展览意义: 太监是中国皇宫的特殊群体,反映了中国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异态与残酷。了解明清太监生存状态,也可以间接了解明清两代中国皇权的运行与演变。 示例2: 主题:“西学东渐”的文化缩影一一利玛窦来华展览内容:利玛窦带来的西洋镜、自鸣钟、日晷、《坤舆万国全图》以及他与徐光启合译的《几何原本》等 依据:明清之际,西学东渐逐步发展,西方传教士成为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使者,而其中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利玛窦来华。他不仅带来了西方新式器物和技术,还与中国人合译西方名著,引入了西方先进思想。 意义:通过展览利玛窦在华时期的文物,可以直观展现西学东淅的影响,不仅反映出明清时期中国对世界的吸引力,突显紫禁城“大成之城”的特质,也是中华文化“有容乃大”特质的有实物例证。
历史 试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