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详细信息 |
司马迁根据汉代经济分布特点把全国划分为四大经济区,历史上的“中原”应位于其中的 A.函谷关以东 B.崤山以西 C.山东、山西 D.整个黄河流域
|
2. | 详细信息 |
《宋书》记载“(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庄稼成熟),则数郡忘饥。” 下列关于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A.经济重心1、下列四幅图呈现的是我国古代各个时期的生产工具,其中涉及动力革新的有( ) ①牛耕 ②花楼机 ③古代翻车 ④水排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
3. | 详细信息 |
明清数百年来,杭州人将十座城门的名字及其特色编成了杭曲大调:百官门外鱼担儿,坝子门外丝篮儿,正阳门外跑马儿,螺蛳门外盐担儿,草桥门外菜担儿……(篮儿——竹篮,杭州方言喜在词后加“儿”字)这段材料反映出明清时期( ) A.杭州开始成为商业大都会 B.杭州市民的经济文化生活较为丰富 C.官府对杭州进行了区域功能划分 D.杭州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
4. | 详细信息 |
中新网2011年7月31日电,据央视报道,故宫博物院今日证实,国家一级文物宋代哥窑代表作品青釉葵瓣口盘在进行无损分析测试时发生文物损坏事件,经过26天的调查认证初步判断为科研人员操作失误所致。这种瓷器可能是( ) A.彩瓷 B粉彩和白瓷 C.白瓷或者青瓷 D.珐琅彩和青瓷
|
5. | 详细信息 |
东汉学者班固在《西都赋》中描绘长安“街衢洞达,闾阎且千;九市开场,货别隧分”。这里的“九市”是指( ) A.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 B.政府管理的正规市场 C.定时聚集的庙会夜市 D.多个繁华的商业市镇
|
6. | 详细信息 | ||||
均田制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土地制度,推行该制度的朝代有( )
|
7. | 详细信息 |
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是 A制定俸禄制 B实行三长制 C迁都洛阳 D颁布均田制
|
8. | 详细信息 |
北魏均田制实行后,文献中出现了“庄园”一词,被指圈占的成片土地。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普遍。这反映了均田制实行后 |
9. | 详细信息 |
王安石变法的措施的商鞅变法相比,相似之处是 A.改革科举选拔制度 B.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C.改制地方行政区划 D.改变土地所有制度
|
10. | 详细信息 |
宗教改革进一步发扬了人文主义精神,其表现为 A .教会服从世俗君主的权力 B加强对“异端”思想的打击 C 肯定人的努力和现世成功 D 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
|
11. | 详细信息 |
晋商和徽商是明清时期叱咤在商场上的两大赫赫商帮,他们凭借高人一筹的生意手腕、运筹帷幄的权略谋术获得了生意场上的巨大成功,取得了富比王侯的财富,使之在商界风光无限。但有学者却对其作了如下评价:(它们)虽然对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一些条件,但遗憾的是却无法走向资本主义,它们就像生长于牛粪之上的幼苗,不管长势如何诱人,当滔天的洪水奔袭而来时,必然随着牛粪一起消失在历史的洪波之中。这主要是由于古代商帮 A.仅仅是区域性商人群体 B.经济活动没顺应历史潮流 C.经营商业的理念较落后 D.没有充分地利用海外市场
|
12. | 详细信息 |
王守仁(阳明)说:“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答罗整庵少宰书》)这一言论 A.具有早期民主启蒙思想性质 B.否定孔子儒家思想的地位 C.主张通过内心反省获得新知 D.主张接触世间万物以求理
|
13. | 详细信息 |
西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对先秦儒学进行改造,下列对董仲舒新儒学的叙述正确的是 A.对宇宙自然进行了深层思考 B.使儒学的地位有了重大改变 C.继承了历史上三纲五常学说 D.认为皇帝是天子权力不可约束
|
14. | 详细信息 |
李贽在《李氏丛书·老子解下篇》中写道:“致一之理,庶人非下,侯王非高,在庶人可言贵,在侯王可言贱。”李贽在此表达的思想主要是 A.个性解放, B.思想自由 C.人人平等 D.人皆有私
|
15. | 详细信息 |
明末徐光启仰慕西方自然科学,与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合作翻译出版了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鉴于数学应用的广泛性,他还建议开展分科研究。这主要反映了 A. 西方教会势力开始侵入中国 B. 徐光启思想的创新性和先进性 C.中国士人开始有了民族危机意识 D.中国的传统科技进入了顶峰时期
|
16. | 详细信息 |
《九章算术》的编纂者认为,“掌握数学知识的人应该满足于能够解答生活实践中提出的应用问题,数学的理论虽属可知,但很难全部搞清楚,学者应该有适可而止的态度。”这说明中国古代科技的主要特点是 A.注重实验 B.理论探究 C.适可而止 D. 注重实用
|
17. | 详细信息 |
班固的《汉书》记载:汉武帝时,董仲舒、公孙弘、儿宽“三人皆儒者,通于世务,明习文法,以经术润饰吏事。天子器之”。这段记载突出反映了 A.儒家思想得到重用 B.孟子的仁政思想获得特别推崇 C.儒学家都是实干家 D.帝王利用儒者经学维护统治
|
18. | 详细信息 |
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三峡论”,将四千多年来中国政治形态变迁分为封建、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其中“封建”阶段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A.政权和族权互为表里 B.专制王权披上神权外衣 C.中央对地方直接控制 D.思想统一促进政治统一
|
19. | 详细信息 |
《韩非子·物权》中说:“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秦始皇所采取的措施中,最能体现“要在中央”政治构想的是 A.实行皇帝制 B.实行三公九卿制 C.实行郡县制 D.厉行文化专制
|
20. | 详细信息 |
.《隋书·地理志》记载:“汉高祖……矫秦皇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而郡县之制,无改于秦。”这一段史料可以说明 A.汉高祖认为秦灭亡于暴政 B.汉代封建王侯是主体制度 C.汉代诸侯国规模远逊于周 D.汉代制度对秦制有所承袭
|
21. | 详细信息 |
下图是1 949年到1960年我国粮食产量的变化情况,根据所学史实,判断下列对1952年粮食产量上升和1960年粮食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A.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自然灾害
社化运动 C.互助合作运动开展;“八字”方针的提出 D.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人民公社化运动 和自然灾害
|
22. | 详细信息 |
1979年5月1日,《厦门日报》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吹拂下复刊,复刊号的头版头条标题为“工人阶级要打好重点转移第一仗”。这里的“重点转移”指的是( ) A.反对“台独”势力的进攻 B.大搞阶级斗争 C.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抗击全球性经济危机
|
23. | 详细信息 |
2010年8月温家宝总理在考察深圳时强调:“不仅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还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保障……现代化建设的目的就不可能实现。”温总理是在强调( ) A.经济特区可以更大胆地探寻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B.经济特区是试验田,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也要在此实验 C.政治体制改革是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 D.经济特区经济发展的任务已经完成,工作重心应该转移
|
24. | 详细信息 |
邓小平说:“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讲全了。”这是邓小平在( )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的讲话 B.中共“十二大”上的讲话 C.中共“十三大”上的讲话 D.“南方谈话”
|
25. | 详细信息 |
、股票是一种有价证券,至今已有将近400年的历史,是商品经济及生产力发展的产物。下面三幅图反映了( ) A.股票是公有制的产物 B.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单一性 C.经济政策具有时代特色 D.建国后我国一贯实行股份制
|
26. | 详细信息 | ||||||||||||||||
(24分)货币是商品流通的重要媒介。货币的兴衰彰显了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表1
表2
——《史记·平准书》 (1)依据上述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分析汉代铸造货币的权力是怎样演进的?演进的原因是什么?(12分) (2)汉武帝时期铸币权的变化有何影响?(12分)
|
27. | 详细信息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早在战争开始之前,朕难以忘怀的先皇便曾向我国所有忠实臣民以及世界各强 国庄严地发表过声明,消除对我们东方教友的迫害和保卫他们的权利是他唯一的目的和 愿望。……俄罗斯人!你们的劳动及牺牲不是白费的。伟大的事业已经实现了,虽然这 是通过另外一种不能预见的道路来实现的,现在朕可以问心无愧地结束流血牺牲,将宝贵的和平归还朕可爱的祖国。 ——《结束克里米亚战争的宣言(1856年3月19日)》 材料二 然而到了19世纪60年代,它的弱点暴露无遗,内部很不稳定,对外则比想象中虚弱许多。其关键弱点既是政治的,又是经济的。亚历山大二世所推行的改革与其说是振衰起敝的灵丹妙药,不如说是暴露疾病的症状。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请回答: (1)就战争目的、结果和影响批驳材料一中亚历山大二世的观点。(7分) (2)为克服材料二中的“关键弱点”,俄国统治者采取了哪一重大举措?它产生了哪些积 极作用?并指出这一举措的局限性。(7分)
|
28. | 详细信息 |
(12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19世纪后期,虽然当时的西方经济理论已经开始流传到了日本,但是由于日本经济发展自身的性质……和自由放任的经济理论有些格格不入。而德国历史学派的以国家为中心的所谓古典主义,却似乎颇有市场。……在那个时期,西方的自由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经济思想对日本的政治影响,并没有像欧洲的一些国家,比如说英国等国家那样深远,毕竟明治时期的经济环境与维多利亚时代的经济环境不可同日而语。 ——雷鸣、项松《日本近代经济文化思想形成与发展之研究》 材料二 他们却下意识地执行起日本文化传统中的“选择原理”,将“西方文明”中不符合“日本国情”的若干“重要部分”予以剔除,而这些很可能就是“西方文明”(实际上是现代文明)中的精髓所在。事实上作为现代化的后起者,德意志帝国只是个发育尚未完全的“现代”社会,而日本“向西方学习”,最终落实到以德国为榜样,这不可不说是一个巨大的失误。 ——钱乘旦《寻找现代化的楷模:论明治维新的失误》 (1)根据材料一,指出影响日本的主要经济理论。在这一理论指导下,明治政府采取了哪些经济措施?(6分) (2)材料二中作者认为日本明治维新“是一个巨大的失误”的依据是什么?此“失误”对日本的政治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6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