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杨廷宝:建筑为了什么
徐百柯
建筑史也许该记录这样一次有趣的饭局:上世纪50年代初,中国最负盛名的两位建筑师杨廷宝(1901—1982)和梁思成,以及他们的学生辈,在北京东安市场一家饭馆就餐。谈话间,杨廷宝突然从座位上站起来,又坐下,又站起来,打量着面前的桌椅,然后从怀中掏出卷尺,量好尺寸,一一记录在小本上。
他说,这套桌椅只占了极小的空间,而坐着甚为舒服,所以引起了他的注意。
杨廷宝的学生回忆,他常常提诸如此类的“小”问题:人的最小空间是多少?人的活动空间至少要多少?一张八个座位的餐桌至少需要多大空间?桌椅的高度该是多少?门把手和门锁装在什么高度才合适?他总是随身携带一把钢卷尺、一支笔和一个小记事本,随时记下他所需要的尺寸或画下他认为值得参考的速写。
坐在车内,他有时会指着车窗外的城市建筑问学生:这样的处理,合适不合适?好不好?给建筑系学生讲演,学生期待着听“这么一位世界知名的建筑师”大谈设计,他却告白:“我来说说台阶的踏步怎么做,好吗?”然后讲了一大通踏步尺寸与人体的关系云云。
后人怀念他:“总之,他一直在关心着建筑师为人类提供的生活和生存环境是否合理、合法、合用。”
清华大学图书馆被视为三代建筑师“契合”的经典作品,1919年由美国建筑师亨利·墨菲设计,12年后由杨廷宝设计扩建,1982年由清华名教授关肇邺第二次设计扩建。关肇邺曾经回忆自己初次见到清华图书馆时的情形。抗战刚胜利,以清华园为伤兵医院的日军撤走不久,到处荒草没膝,满目疮痍,图书馆内大理石地面上满是血污,杂物狼藉,然而“外表的凄凉”丝毫不能掩盖这座建筑一二期设计浑然一体的“内质的壮美”,使人“久久不忍离去”。
关肇邺在杨廷宝的扩建设计中读出了“一种整体思想,一种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建筑师的设计理念”。这样一种理念,正是当下中国建筑和整个社会所稀缺的。关肇邺感叹:“经常可以听到人们对不少建筑只想夸张突出自己,标新立异,不顾整体关系的抱怨。这在商业街区上为广告宣传的目的使然,倒也罢了。但这种风气已蔓延到政治性、纪念性、文化教育性建筑中去,实在不能不说是建筑学的一大误区。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建筑的拥有者、投资商以此来显示炫耀自己;一些建筑师也自觉不自觉地以此突显、表现自己。受害的则是我们的城市整体形象及其潜移默化对社会思想的侵蚀作用。”
上世纪50年代初,国内建筑界热衷搞“大屋顶”,断言这样才算继承民族传统,才具有中国气派。北京市的规划部门甚至规定,不做大屋顶方案,就不发施工执照。然而杨廷宝说:“我不反对大屋顶,但那太浪费钱了。我们搞设计,不能赶浪头、随风倒。”
于是他“顶风”设计了简约美观的北京和平宾馆。这个后来成为中国公共建筑之典范的作品,当时却差点儿被人当作“靶子”来批判,幸亏周恩来发话:“这个建筑不是设计得很合理吗?这座宾馆解决了问题了嘛!”
杨廷宝说“不反对”,确是由衷之言。中国现代建筑的民族风格,正是当年他和吕彦直、刘敦桢等一批建筑师开创的。他早年留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但始终热爱中国那些亲切的带着乡土味的东西,比如天津泥人张的手艺、北京天桥的叫卖……
为了讨教古建筑的秘诀,平时连纸烟也不抽一口的他,可以陪老工匠躺鸦片馆,亲手为老工匠烧烟泡,被熏得够“呛”。事后讲起来,他也并未眉飞色舞,而只是带着他那“诚笃的微笑”。
毫无疑问,杨廷宝属于最配得上“建筑师”称谓的那一类人。人们说,杨老是实干家,最愉快莫过于工作,最难过莫甚于无所事事、相对谈玄。“文革”中,他被戴过“资产阶级反动权威”的高帽、关过牛棚,后来又被“解放”,树为“样板”,又是采访又是拍照,使他疲于应付;业务上,却无人理会,他被冷在一边。
这样的日子里,他的学生记得一个场景:70多岁的老人,用钢笔在大约一尺见方的纸上画着,是一幅精心的设计方案鸟瞰图,线条仍然稳练,但手有点哆嗦。
[相关链接]
30年代初期,杨廷宝设计的建筑有南京中央体育场、中央医院、金陵大学图书馆(现南京大学老图书馆)。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来,在他的倡导、主持、参与下,和有关建筑设计院协作,建成了一批大中型民用建筑工程,如徐州淮海战役革命烈士纪念塔、北京车站、南京长江大桥桥头堡工程建筑、南京民航候机楼等。对北京人民英雄纪念碑、北京人民大会堂、北京图书馆等工程,他都参与了方案和提出了建议,做出了努力和贡献。
1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两项是( )( )
A.在上世纪50年代国内建筑界热衷搞民族传统的“大屋顶”时,杨廷宝却“顶风”设计了简约美观的北京和平宾馆,这表现出杨廷宝作为大家身上所具有的独特的个性。
B.针对不少建筑设计师只想突出自己、标新立异、不顾整体关系的做法,关肇邺提出批评,也深为忧虑。
C.杨廷宝是实干家,工作对于他来说是一种享受,可惜的是,人们只关注他的荣誉,他的业务却无人问津。
D.清华大学图书馆由建筑师亨利·墨菲设计,抗日战争时期遭到日军破坏,战后,由杨廷宝进行了维修与扩建。
E.在创作的道路上,杨廷宝具有一种整体思想,能够从全局考虑,做到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在做人的品格上,他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12.文章以场景记录开头,又以场景记录结束,这样安排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13. 文章第5段说“他一直在关心着建筑师为人类提供的生活和生存环境是否合理、合法、合用”,在文中“合理、合法、合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14.作者为什么说“毫无疑问,杨廷宝属于最配得上‘建筑师’称谓的那一类人”?杨廷宝有哪些可贵的品质值得后人学习?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1.CDA(C3分,D2分,A1分,B.E不得分。)
12.①都表现了杨廷宝工作上的认真,使传主形象更加鲜明亲切,加深了读者对传主的印象;②主旨上赞扬了杨廷宝对建筑事业的热爱;③结构上遥相呼应,相映成趣。(每点2分)
13.①具体表现为建筑的尺寸与人体的关系;②杨廷宝对清华大学图书馆的扩建与一期的设计浑然一体;③杨廷宝设计的北京和平宾馆简约美观;④杨廷宝对国内建筑界热衷搞 “大屋顶”持有异议,认为建筑设计拥有民族风格的同时还要注重经济实用。(答对两点3分,答对三点4分,答对四点6分)
14.原因:①他有着科学的设计理念。他一直关心着建筑师为人类提供的生活和生存环境是否合理、合法、合用。②他出色地设计了一大批知名建筑。设计了简约美观的北京和平宾馆;主持、参与建成了一批大中型民用建筑工程,如徐州淮海战役革命烈士纪念塔、北京车站、南京长江大桥桥头堡工程建筑、南京民航候机楼等。③他是中国现代建筑民俗风格的开创者之一。中国现代建筑的民俗风格,正是当年他和吕彦直、刘敦桢等一批建筑师开创的。(答对两点2分,答对三点4分)
品质:①学习要处处留心,随时记录,不管问题如何细微,杨廷宝总是认真记录;②学习要虚心真诚,杨廷宝为了讨教古建筑的秘诀,诚心服侍老工匠;③做学问要能够坚持已见,不盲从,在大屋顶盛行的时代,杨廷宝不为所动,“顶风”设计了简约的北京和平宾馆;④淡泊名利,杨廷宝被树为“样板”后,仍醉心于工作,讨厌应酬。(答对两点并分析给4分)
【解析】
11.
试题分析:A.错在表现出杨廷宝“独特的个性”不准确,主要是他认为“大屋顶”太费钱了;C.错在“可惜的是,人们只关注他的荣誉,他的业务却无人问津”。D.“战后,由杨廷宝进行了维修与扩建”不当,原文写到“1982年由清华名教授关肇邺第二次设计扩建。”。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针对选项中的每一句话,回到原文进行比对,在原文中找到根据。容易凭借主观臆断随意选择答案,而不是回到原文进行比对。本题A“顶风设计了简约美观的北京和平宾馆”是“我不反对大屋顶,但那太浪费钱了”。C“业务却无人问津”错。D清华大学图书馆“1919年由美国建筑师亨利•墨菲设计,12年后由杨廷宝设计扩建,1982年由清华名教授关肇邺第二次设计扩建。”杨廷宝扩建是在1941年,不是抗战后,抗战后扩建是1982年的。
12.
试题分析:文章以场景记录开头,又以场景记录结束,首尾呼应,给人一种冲击力,无论是视觉还是情感,缓缓来,缓缓走,显得文章完整,也有种缓缓道来之感。
【考点定位】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首尾呼应的作用:前有伏笔,后有照应,可以使内容更为完整,结构更为紧密,引起共鸣。所谓呼应是指在开头和结尾的内容上要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是对同一情况做出解释、说明、交代的。呼应可以使文章浑然一体,更具有突出的作用。注意内容要协调一致,前后呼应。主要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两个句子的内容要有内在的联系,要能够互相搭配,互相衔接。二是两个句子的内容和精神实质要一致。文章开头“从怀中掏出卷尺,量好尺寸,一一记录在小本上”结尾用学生回忆,“70多岁的老人,用钢笔在大约一尺见方的纸上画着,是一幅精心的设计方案鸟瞰图,线条仍然稳练,但手有点哆嗦”都表现了杨廷宝工作上的认真,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也使得首尾呼应,结构完整。
13.
试题分析:认为建筑是为人服务的,符合人体尺寸要求,才合理;1941年设计扩建的清华大学图书馆二期与1919年由美国建筑师亨利·墨菲设计涉及的一期完全契合;“顶风”设计了简约美观的北京和平宾馆,当时不合规矩,却实用,认为建筑设计拥有民族风格的同时还要注重经济实用。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去粗取精。基本要点有二:一是切块法,即在锁定与答案有关信息句段的基础上,进一步缩小包围圈,将目光锁定在一段或几段中的某一“块”。可以依据写作的角度切块,也可以依据内容上的关键词切块,还可以依据语句上的连接词(关联词、序数词、插入语、介词等)切块。二是抽条法,即在锁定“块”的基础上,分出“条”来抽取答案信息,然后再提炼概括。有时候与答案有关的信息并不是集中在某一“块”,而是分布在全文的各部分,这就要对全文进行整体把握,点面结合,逐一摘取,避免遗漏。瞄准目标。目标语句使指代表有用信息的语句,它不一定就是文章的段落或全篇的核心语句或精要语句。瞄准目标语句,依题干要求进行提取和整合是迅速、准确地解决问题的关键。文本内容要点归纳要分条,分点作答,不能遗漏。归纳要言之有据,语言要凝练简洁。本题文中没有具体答案,需要学生分析其“合理、合法、合用”的效果,再从中找到相应的答题区间,再进行归纳整合,分条陈述出来。
14.
试题分析:根据文本内容依次归纳出杨廷宝医生身上具体的人格力量。先归纳杨廷宝医生身上具体的人格力量,可从责任心等角度分析作答,能写出四点。
【考点定位】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技巧点拨】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概括传主的某些品质或者分析传主成功的原因,实际原因的主观方面也就是传主的品质。探究传主的品质有时给出品质,让考生在文中找具体的事例,有时需要先概括出品质,然后再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还有的是结合文章的标题或具体的语句进行探究,但基本的答题指向是一致的。这样的题目答题时首先概括出传主的品质,然后列举文章中的具体事件说明,不要脱离文本随意作答。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提出的观点要和传主的品质相关。本题属于向内挖掘的题目,首先提出观点,然后在文中提取相关的事例进行解说。关注全文,从中找到有用信息,再概括出来。此句话在结尾处,所以往前找。“中国现代建筑的民族风格,正是当年他和吕彦直、刘敦桢等一批建筑师开创的。”“后人怀念他:‘总之,他一直在关心着建筑师为人类提供的生活和生存环境是否合理、合法、合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