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限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历史
政治
地理
信息
通用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历史
地理
道法
科学
信息
史社
语文
数学
英语
道法
科学
知识点
高中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历史
政治
地理
信息技术
通用技术
初中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历史
地理
道德与法治
科学
信息技术
历史与社会
小学
语文
数学
英语
道德与法治
科学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试卷
在线试卷
下载试卷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高中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历史
政治
地理
信息技术
通用技术
初中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历史
地理
道德与法治
科学
信息技术
历史与社会
小学
语文
数学
英语
道德与法治
科学
其他
知识点
在线试卷
下载试卷
首页
高中
化学
题目
有机物分子中原子间(或原子与原子团间)的相互影响会导致物质化学性质的不同。下列各项的事实不能说明上述观点的是 A.甲苯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而甲烷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B.乙基对羟基的影响,使羟基的活性变弱,电离H+的能力不及H2O C.乙烯能发生加成反应,而乙烷不能发生加成反应 D.苯酚中的羟基氢能与NaOH溶液反应,而醇羟基氢不能与NaOH溶液反应 答案:C 解析: 略
查看本题答案和解析
化学 试题推荐
化学 试卷推荐
2019浙江高二上学期人教版(2019)高中化学期中考试
2019福建高二下学期人教版(2019)高中化学期末考试
高一上学期人教版高中化学月考试卷
2020贵州高一下学期人教版(2019)高中化学期末考试
2017湖南高一下学期人教版高中化学月考试卷
2018高二下学期人教版高中化学期末考试
2021-2022学年高中化学第六单元练习题含解析
2018江西高一上学期人教版高中化学期末考试
高中化学2021年初专题周练——化学与STS训练题(一)【含详解】
绥芬河市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化学试题及答案 ★★★
最近更新
请以“那件小事激励着我”为题目按要求写一篇文章。 提示与要求: (1)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 ( 2)为了使内容充实,请
的三内角的对边边长分别为,若,则( )(A)(B) (C) (D)
细胞学说指出: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这个学说的科学价值主要是 () A.告诉人们所有的生物均由细胞构成 B.证明
“地球一小时”活动旨在提醒人们节约能源,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防止气候变暖。小明的下列生活行为不利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是(
Inventor! Can you patentand profit from your idea? We have b
上海世博会使世博诞生159年来,首次为残疾人设立专门展馆“生命阳光馆”的一届世博会。生命阳光馆把如何在城市发展中帮助解决
甲乙两人进行乒乓球决赛,比赛采取七局四胜制.现在的情形是甲胜3局,乙胜2局.若两人胜每局的概率相同,则甲获得冠军的概率为
核电站将_________能最终转化为电能,它常建在海边,其原因之一是需要大量的水作为汽轮机的冷却剂,这利用了水的___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分子间作用力为零时,分子间的势能一定是零 B.碎玻璃不能拼在一起,并不是由于分子间存在着
腐乳味道鲜美,易于消化、吸收,是因为其内主要含有的营养成分是 ( )A.NaCl、水、蛋白质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下列有关水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地球上可供利用的淡水资源缺乏 B.水是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糖是一种特殊产品,有很强的社会、政治、地缘和情感属性。人类学家马歇尔•萨林斯就曾说
燃烧0.1 mol某有机物得0.2 mol CO2和0.3 mol H2O,由此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A. 该有机物
地区间的冷热不均,首先引起大气的 A.上升或下沉的垂直运动 B.上升运动 C.下沉运动 D.水平运动
At the end of the meeting theaudience is invited to ______a
若圆x2+y2+Dx+Ey+F=0(D2+E2-4F>0)关于直线x-y=0对称,则可得到( )A.D=E
下列关于热化学反应的描述中正确的是A.HCl和NaOH反应的中和热ΔH=-57.3 kJ·mol-1,则H2SO4和Ca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椭圆的离心率为,且过点. (1)求的方程; (2)若动点在直线上,过作直线交椭圆于两点,使得,再
_______ different life today is ________ what it was 30 year
近年来,我国市场连连出现“假药事件”,“有毒食品事件”,以及论文抄袭、造假事件,使人们“谈吃色变”、“凡说必假”,于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