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八、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21~24题。(20分)                          我在孔庙的所见和所想   ①孔庙是一个由几十座门坊与几百间厅堂组成的浩浩荡荡的建筑群,我用了几乎一整天的时间浏览这座古庙。孔庙里古木参天,阳光是幽深的,仿佛是从巨大的荷叶上透漏的,用手拭拭它,有一点凉,还有一点潮润;是它把我的思绪带到两千五百年前孔圣人的榻前…… ②孔子有一次病重,一副要离世的样子。子路出于敬意,偷偷安排了家臣,希望先生走得风光一点。按礼,大夫一级的人的丧礼上才可有家臣。孔子辞职后身份为士,是不能配备家臣的。孔子后来还是康复了,得知子路的做法后异常愤怒:不是大夫,要以大夫的标准治丧,这无异于盗名! ③然而孔庙的建筑却是皇帝的规格:大成殿的18根石柱上满是雕龙,这是阿房宫和紫禁城也没有的神圣。 ④孔子一生几乎不讨论命运,因为它难以把握。命运确实像四处弥漫之空气和四处出没之闪电一样不好把握,所以孔子总是回避命运的问题。孔子活着,恓恓皇皇如丧家之犬,死了却受顶礼膜拜,这表现了人类无常的一面。我总感觉孔子望着人类把自己的一双手翻来覆去而悄悄在笑。 ⑤给孔庙以皇帝的规格,当然是要大树孔子,以弘扬其思想。抬举孔子的人是统治阶级,他们需要的只是孔子的一点思想,或仅仅是几个关键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我以为,巍峨的孔庙实际上就是由于那几个关键词而营造的。 ⑥孔子的思想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很是丰富,但统治阶级却只提倡有利于他们统治天下的那么一点思想。他们几乎不宣传孔子对苛政的批评,也根本不实行仁政。他们宣扬孔子的一点点想法而掩盖了他的思想体系。他们进而用孔子的思想僵化全体中国人的思想,封禁中国人探索与发现的激情。他们知道,只要给孔子以神圣的地位,中国人的其他思想便成了异端。两千余年来的集权统治者们把孔子的思想演变为控制中国人的工具,甚至以孔子的思想为武器,对国人的思想围追堵截,使之屈从。 ⑦统治阶级几乎达到了目的:在漫长的岁月里,中国一直在罢黜百家,没有争鸣。它导致了思想的寂寞。在孔庙,我强烈而痛苦地感受了这种寂寞,我自言自语地说:太苍白了,太单调了。 ⑧一个民族的强大,固然在于经济和军事实力,但更重要的是强大的精神。一个民族有了强大的精神,便注定会以自己的聪明与勤劳繁荣强盛起来。而民族精神的强大,显然在于它的思想能否生生不息,源源不竭;因为思想的自由是精神强大的关键和动力,倘若一个民族的思想板结了荒芜了,那么它的精神便不可能如广袤的森林和浩瀚的草原那般辽阔和有生命力。 ⑨孔庙从整体布局到局部的细节都蕴藏着某种威严,这让孔子有了超凡的威风而使人敬畏,甚至使人觉得孔子是难以接近的。事实是:孔子是很有个性魅力的人,他在一般的场合总是自然地流露感情:他对季氏八佾舞于庭义愤地说狠话;跟冉求生气,当众宣布他不是自己的学生了;怕人误会自己私下见卫灵公夫人的行为不雅,赶忙去解释;学生颜回死了,他哭成个泪人。孔子是有缺点的:他有时会强词夺理,甚至诡辩,甚至撒谎。不过,有缺点才使他血肉丰满,可亲可爱。 ⑩在世间,凡是被神化了的人,都失去了本真,其思想也失去了原意。神化者神化一个人为偶像,并以偶像的超人类超自然的力量征服大众。被神化的人当然是悲哀的;因为即使神化者消亡了,被神化的人的悲哀仍难以解除。 1120世纪初的中国革命,以暴力推翻了封建制度。但革命的惯性,却鲁莽地打倒孔子。封建统治阶级制造的舆论挟制了孔子,强行把他纳入自己的队伍。不过我以为,孔子的精神是独立的,他没有依附于统治阶级,他是在为整个人类工作。 12在我看来,如果能让孔子从这样的孔庙中走出来,才是一场漂亮的革命。 (取材于朱鸿的同名散文) 2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段中“阳光是幽深的”,不仅写了孔庙因古木参天而光线较暗,也渲染了孔庙久远的历史感。 B.第六段中“孔子的思想瞻之在前,忽焉在后”,是说孔子的思想深刻复杂,因而使后人产生误解。 C.神化孔子的封建统治者已不存在,但被他们曲解的孔子的思想依然有影响力,这是孔子的悲哀。 D.20世纪初的中国革命没有认识到孔子的真正价值,使得孔子的思想没有得到应有的继承与发扬。 22.第四段中,“我总感觉孔子望着人类把自己的一双手翻来覆去而悄悄在笑”,请根据上下文简述孔子“笑”的缘由。(3分)  23.文末说到“让孔子从这样的孔庙中走出来”,请通读全文后回答:“这样的孔庙”有怎样的特点?“让孔子从这样的孔庙中走出来”需要完成哪些任务?(8分)  24.阅读杨伯峻《浅谈<论语>》中的一段话,完成后面的问题。(6分) 两汉以来,引用《论语》来证明自己的意见,经常“断章取义”,不顾本真。孔子本人和他的学说便曾被各式各样利用过。……例如宋朝的唯心主义者陆九渊曾公开说过:“六经注我”。                                             “六经注我”与“我注六经”是对待传统文化的两种不同态度。请用自己的话简要解释这两种态度的意思;并结合《我在孔庙的所见和所想》一文的内容,阐释你认为对待传统文化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 答案:八、(20分) 21.B(“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强调的是孔子思想的丰富性,而不是“深刻复杂”,更不是后人产生误解原因。) 22.孔子笑自己生前与死后世人对自己的态度截然不同,觉得世人的变化无常很滑稽,同时也觉得命运难以捉摸。(3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23. 特点:规格高,威严。(2分,每点1分) 需要完成的任务:①还原孔子思想的丰富性,而不是仅仅传播有利于统治者统治天下的那么一点思想。②不能只强调孔子的思想而禁锢其他的思想,倡导思想的自由。③还原血肉丰满、可亲可爱的真实的孔子,不要让孔子有超凡的威风而使人难以接近。(6分,每点2分) 24. 答案示例: “六经注我”是指曲解传统文化来为自己的主张或做法服务,“我注六经”则是指尽量去理解、解释、尊重传统文化的本义。 我认为“六经注我”以及“我注六经”这两种态度都有失偏颇,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正如《我在孔庙的所见和所想》中所说,孔子的思想里也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样的糟粕,对此我们不必尊重;同时孔子又有批评苛政、提倡仁政等思想,对此应该尊重,而不能像封建统治者那样忽略掉。 (以上是答题示例,学生作答不必拘泥。评分标准:对两种态度的解释各1分。结合《我在孔庙的所见和所想》一文的内容1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及阐释理由3分;观点不必拘泥,能自圆其说即可,应根据学生阐释的充分、深刻程度区别给分。)
语文 试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