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公田”和“私田”的含义。 材料二 初置张掖、酒泉郡,而上郡、朔方、西河、河西开田官,斥塞卒六十万人戌田之。 ——《史记·平淮书》 (2)材料二反映的土地制度是什么?其性质是什么?它起了什么作用? 材料三 宋朝开历史之先河,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3)有人说,宋代的这一土地政策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你认为“时代发展的要求”是什么? 材料四 顺治六年(1649年)诏令:“凡各处逃亡民人,不论原籍、别籍,必广加招徕,编入保甲,俾之安居乐业。察本地方无主荒田,州县官给以印信执照,开垦耕种,永准为业。俟耕至六年以后,有司官亲察成熟亩数,抚按勘实,奏请奉旨,方准征收钱粮。” (4)根据材料四,归纳该诏令的内容。 (5)结合上述材料,归纳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演变的基本规律。   答案: (1)公田:贵族占有,农夫耕作,收获全部归贵族。私田:分授劳动者,劳动者只有土地的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2)屯田制。土地国有制。促进边疆开发,经济得到恢复发展。 (3)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土地私有制的要求。 (4)内容:一是广招流民,开荒种地,恢复农业生产;二是官府承认垦荒者土地私有,发给印信执照;三是垦荒者前五年免税。 (5)土地从公有到私有;土地制度的演变与经济的发展、统治者的统治直接相关;土地兼并长期存在。  
历史 试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