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材料一:世界某区域图 材料二:丹麦能源领域相关数据统计 1PJ=1015焦耳=34139吨标 1980年 1990年 2005年 消 费 构 成 石油(PJ) 546 355 350 煤炭(PJ) 241 328 165 天然气(PJ) 0 82 192 可再生能源 (PJ) 24 50 130 能源自给率(%) 5 52 156 CO2排放(万吨) 5310 5270 4940 材料三:丹麦GDP增长与能耗比较 (1)丹麦拥有众多风力电站,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其风能丰富的原因。 (2)丹麦是全球将能源问题解决得最好的国家之一,已走上一条能源可持续发展之路。结合材料二、材料三说*u明对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启示。 材料四:新中国成立后的50年中,经历了三次人口资源环境恶化:一是1958年,二是“文化大革命”,三是改革开放之初。 ——《中国近代现代历史教学参考资料》 材料五:1961年前后,日本四日市由于石油化工和工业燃烧重油排放的废气严重污染大气,引起居民呼吸道疾病骤增,尤其是哮喘病的发病率大大提高,50岁以上的老人发病率约为8%,死亡10余人。1953~1956年日本熊本县水俣市因石油化工厂排放含汞废水,人们食用被汞污染和富集了甲基汞的鱼、虾、贝类等水生生物,造成大量居民中枢神经中毒,死亡率达38%,汞中毒者达283人,其中60余人死亡。1955~1972年日本富山县神痛川流域,因锌、铅冶炼厂等排放的含镉废水污染了河水和稻米,居民食用后中毒,1972年患病者达258人,死亡128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现代化及环境污染问题》 (3)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后的三次人口资源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 (4)比较材料四与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造成中国与日本两国环境污染的不同原因。 材料六:气候变化是当前整个人类面临的最紧迫问题之一。2009年年底召开的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把一个普通人不关心的科学问题、环保问题演变成了热点话题。应对气候变化不仅仅是各国政治家的事,每个企业、公民都会受到深刻的影响,同时也都有责任在温室气体减排方面采取积极行动。 (5)结合上述材料,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的相关知识,谈谈怎样才能解决气候变化这一全球性问题。 材料七: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一贯突出“两个坚持”的立场,坚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基本框架,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中国强调气候变暖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发达国家的存量排放造成的,发达国家应该正视自己的历史责任和当前人均排放高的现实,严格履行《京都议定书》确定的减排目标,继续承担中期大幅量化减排义务;发展中国家应该根据国情,在发达国家资金和转让技术的支持下,尽可能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努力适应气候变化。 (6)结合材料,运用所学政治常识,说明世界各国应如何开展有效的国际合作,共同应对世界气候的变化?
答案: (1)地势低平;温带海洋性气候,地处西风带,全年盛行西风。 (2)能源利用多样化,减少能源对外依存度(或能源安全);降低单位产值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优化能源结构,发展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减少常规能源中化石能源的使用);减少CO2等污染物排放,注重环境保护。 (3)第一次:“大跃进”运动对环境的破坏。第二次:“左”倾错误上升到以阶级斗争为纲,出现全国性动乱,导致自然环境的破坏。第三次是粗放型的经济战略造成。 (4)中国的污染主要是政府决策失误造成的。日本主要是由于工业现代化的迅速发展,导致了工业排放物的污染。 (5)①实践具有社会性、历史性的特征。应对气候变化问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需要政治家、企业和公民的共同参与,才能取得应对气候变化的胜利。 ②实践是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面对世界气候的变化,各国领导人召开会议,把应对环境的变化作为大会的中心议题,共商对策。 ③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应对气候变化既要认识到人类生存和发展面临的严峻气候形势,更要落实到行动上,要在实践中切实采取措施进行节能减排。 ④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历史的创造者。应对气候变化必须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积极性,让每个普通人都关心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才能赢得应对气候变化的胜利。 (6)①世界各国要自觉遵守国际法和国际公约,坚持主权国家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在享受发展权利的同时,积极履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国际义务,维护国家间的共同利益。 ②世界各国要共同推动建立以世界各国共同利益为基础、有利于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新秩序,反对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③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相同的利益是合作的基础。面对全球环境的变化,要求各国要加强合作和交流。发达国家要向发展中国家减排提供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发展中国家要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和引进技术,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