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中共十八大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也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初的西汉人口不超过7000万,到1851年在清朝统治的范围内人口总数已突破4.3亿,增长了6倍。所幸中国传统农历的发明、完善和普及使农时的掌握变得简单易行,即使在边远偏僻地区的单独农户也能通过二十四节气做到“不失农时”。从中已能看出,他们拥有理性的、相对先进的生态观念。对自然的敬畏不可能没有消极的一面。在科学技术和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下,即使先知先觉的人已经有了正确的认识,也找不到消除这些不利因素的途径。特别是在巨大的人口压力面前,生产更多的粮食成了头等大事,因此而造成的对生态入环境的破坏也只能听之任之。 ——葛剑雄《中国传统生存智慧与生态观》 (1)材料一中作者对中国古代生态观持何种态度?主要依据是什么? 材料二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2)你是否同意材料二恩格斯的观点?试举一例,以西方近代化历程中的史实来说明你的结论。 材料三 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各国在实现物质文明的同时,逐步实现了生态文明,西方民众的生活质量大幅度提高。然而,西方资本主义的文明带有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原罪”。它是以牺牲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为代价的。它们拥有了优美的自然环境,却使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胡连生《论西方资本主义的生态文明与发展中国家环境恶化的关系》 (3)根据材料三,概括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结合所学阐述这一问题出现的时代背景及应对举措。 (4)综上,谈谈你如何认识人类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关系。
答案:(1)态度:作者认为中国古代生态观相对理性的、先进,但是也有消极的一面。 依据:中国是农业大国,节气使农民不误农时、遵循自然规律,客观上保护了自然和生态环境。但是,由于科技和生产力落后及人口压力,也造成了对生态环境的任意破坏。 (2)同意。 例如:工业革命,工业城市兴起,真正意义上的近代化开始了。但是由于煤炭及石油被大规模地开采和消费,环境生态遭到破坏。 (3)问题: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时代背景: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南北差距拉大,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举措: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可持续发展;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意识。 (4)关系:两者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辩证关系。 认识:生态环境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和生存环境,人类社会发展依赖于生态环境。要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努力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文明,以达到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详解】 (1)第一小问“态度”,依据材料中“他们拥有相对理性的、先进的生态观念”“对自然的敬畏不可能没有消极的一面”得出:作者认为中国古代生态观相对理性、先进,但是也有消极的一面。第二小问“依据”,依据材料中“通过二十四节气做到‘不失农时’”并结合所学得出:中国是农业大国,节气使农民不误农时、遵循自然规律,客观上保护了自然和生态环境。依据材料中“在科学技术和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下,即使先知先觉的人已经有了正确的认识,也找不到消除这些不利因素的途径”“造成的对生态入环境的破坏也只能听之任之”得出:但是,由于科技和生产力落后及人口压力,也造成了对生态环境的任意破坏。 (2)第一小问“是否同意”,理解恩格斯的这句话,说明了自然是人类的朋友,人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如果人类不能善待大自然,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据此得出态度即可。第二小问“史实”,结合所学围绕要遵循自然规律,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破坏自然会受到惩罚即可。如:工业革命,工业城市兴起,真正意义上的近代化开始了。但是由于煤炭及石油被大规模地开采和消费,环境生态遭到破坏。 (3)第一小问“问题”,依据材料中“使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得出: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第二小问“时代背景”,依据所学得出: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依据材料中“西方资本主义的文明带有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原罪’。它是以牺牲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为代价”并结合所学得出:南北差距拉大,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第三小问“举措”,依据材料中“逐步实现了生态文明”并结合所学得出: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可持续发展;依据材料中“民众的生活质量大幅度提高”得出: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意识。 (4)第一小问“关系”,依据题干中材料二及第(2)问得出人类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相互影响、互相制约的关系。第二小问“认识”,此问为开放型问题,言之有理即可。一方面强调人类发展要依赖生态环境,要合理、开放和利用,不能取之过度;另一方面强调要努力构建、维护生态环境,使人类发展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