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17分)经济近代化是中国近代史曲折发展的一个缩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农业谚语和诗歌反映了中国劳动人民对生产经验的总结: 谚语一:立夏到小满,种啥也不晚……清明请,六畜兴;清明雨,百果损。 谚语二:三分种来七分管,十分收成才保险。 诗歌: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材料二   从烟台入口的洋布除少部分在本埠附近及山东东部、南部消费外,大部分进入山东北部、西部地区……。1875年,烟台海关税务司就此谈到:“棉布货物由运输商人们运到这里,……有八分之六的棉布运往内地,八分之二的棉布可能留下来就地出售……。 ”在90年代,济南府的商人每年购进大约200万海关两的洋布 ,这几乎全部包揽了烟台进口的洋布。       ——《19世纪山东的洋纱洋布输入与运销(1860-1900)》 材料三   1897年,张謇在《请兴农会奏》一文中指出:立国之本不在兵和商,在于工与农,“而农为尤要。盖农不生则工无所作,工不作则商无所鬻,相因之势,理所固然”。             ——《论清末农业政策的近代化趋向》 材料四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口商品分类比重(%)      类别 年份 原料 手工制品 机器产品 1893 15.6 81.8 2.6 1910 39.8 41.4 18.8 1920 40.1 39.4 20.5 资料张东刚等《世界经济体制下的民国时期经济》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4分) (2)依据材料二分析,近代山东的洋布、洋货的消费在地域分布上呈现出怎样的特点?说明了什么问题?(4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中的主张产生的时代背景。(3分) (4)材料四中,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各类商品出口比重出现了怎样的变化?(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主要原因。(2分) (5)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经济近代化的认识。(2分) 答案:(1)特点: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土地私有制日益发展;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3分,只要答出三点即可得分)   (2)趋势:从沿海向内地延伸。(2分)问题:列强经济侵略不断加深。(2分) (3)背景:甲午战败,民族危机加深;小农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对洋务运动和中外商战的反思。(每点1分,答对三点即得3分) (4)原料出口比重增加;手工制品出口比较减少;机器产品出口比重增加。(2分)中国进一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中国近代工业的进一步发展。(2分) (5)中国的近代化道路是曲折的;列强的经济侵略是中国经济近代化最大的障碍。(2分)
历史 试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