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mol乙烯与Cl2完全加成后再与Cl2发生最大程度的取代,两个过程共需Cl2( )
A. 3mol B. 4mol C. 5mol D. 6mol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走向海洋
阿来
①当站到一幅巨大的地图前,就发觉自己的目光已经改变。过去关注点总是高山与大河,那种蜿蜒与逶迤,给人已经上路、地平线上景色不停变幻的感觉。自从在中国渔政南海总队302船上有一次南海之行后,当我再次面对地图时,眼光就不由自主地投注于那片宽阔的蓝色海疆。感到脚下坚实的土地开始起伏,开始晃荡。
②海洋像天空一样展开在我们眼前的时候,她是多么陌生啊!
③当她平静的时候,我们难于忍受她的单调,当她迎风起舞时,我们又无法面对野性的动荡。我们在黄土中的根,扎得实在太深太深了,我们在陆地上的安居,也实在是太久太久了。很久以来,中国人就一直认为自己的国度是中央之国,是大地的中央。天空出现在头顶,是为了完成穹庐般罩子的使命;大海呢,那是大地床帷一样的漂亮的镶边。大海在中国人的主流观念中,从来不是出发之地,而是边缘与尽头。直到近代,才有一群群中国人来到海边,向遥远的彼岸瞭望,才有一些勇敢的中国人到了海上,不是为了像收获庄稼一样用网打捞一点鱼虾,而是为了一个遥远的强国富民的梦想。
④对一个生命意识与文化传统都深深扎根于黄土之中的民族来说,海洋或者是遥远的传说,或者就是外敌侵入的风险。所以,明代虽然有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但他督造的七宝楼船,也只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孤独的辉煌。郑和的故事,只有在今天中国人充分意识到海洋重要的时候,才被重新发掘出来,这个另类的英雄才被真正地记忆。更能让我们刻骨铭心的历史是,同样是在明代,就在郑和七下西洋的船队消失于海上之后不久,并非正规国家军队的倭寇,从海疆上不断地侵扰,居然成为明帝国的心腹大患。中国在海洋上遭受屈辱,并不是到近代才有的事实,而是当中央之国尚称强大的时候就已经发生。明代,郑和的船队至少到达了非洲。但在同一个明代,面对倭寇的骚扰,来自农耕文明的军队只是在陆地上筑起城墙,而不是到广阔的大海上展开抵御外侮的战场。
⑤就在来自海上的倭寇之患平息不久,一个叫利玛窦的传教士经过漫长的充满风险的海上航行登陆中国。他在书信中向自己远方的国人报告对这个新到国家的印象:“我们依然很难相信,一个疆域如此广阔的庞大帝国,拥有的军队不计其数,却始终生活在持续不断的恐惧之中。”利玛窦还有些费解地指出:“他们害怕那些小国家。”
⑥明代早已成为编年史的一个逝去的段落,但这种文化习性却带着巨大的惯性在持续着。对灾难与风险,更多国人的选择是视而不见,或者遗忘。
⑦面对来自海洋的危险,封建帝王的选择是海禁。这让我想起一个二战时的故事。诺曼底登陆前夕,盟军秘密集中了大量的舰船在英国海岸。舰船实在太多了,为了不走漏风声,艾森豪威尔为首的盟军司令部,决定让英国沿海居民后撤一段距离。但这个决定引得丘吉尔首相愤怒咆哮:英国人的习惯从来就是逼近,而不是离开海岸!不行,任何理由都不能让我们作出这样的决定!结果盟军不得不采取别的措施来保证计划的施行。
⑧而在我们漫长的历史上,海洋只是海边渔民收获一点鱼虾的水上牧场,至多,也只是在故乡无以为生的人们流浪异国求生的危险丛生的通道。使国人海洋意识苏醒,切肤感受到海洋主权之痛的是一部血腥的近代史,一个帝国幻梦的破灭,中华民族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⑨因此,南海总队这次巡航守礁的行为本身,就蕴涵了更为丰富的意义。一个后发的国家,开始意识到海洋的重要,并且行动起来,开始维护自己天然的权利的时候,却因为曾经的被殖民,因为后发,因为文化基因中海洋意识的缺乏,使一个国家维护主权的行为,也那么艰难曲折,波诡云谲,那么需要智慧与坚定。好在,我们已经在海上了。海图上的航线虽然有些曲折,但终归是指向遥远海疆。我站在302船的驾驶舱里,看到中国海上,台风过后,终于迎来壮美的日出!
⑩那时,我感到不是一艘船在劈波斩浪,而是整个中国,正在走向海洋!中国要走向世界,没有办法不走向海洋!
(选自《看见》,有删改)
16.理解文中两处画线句子的含意。
(1)感到脚下坚实的土地开始起伏,开始晃荡。
(2)海图上的航线虽然有些曲折,但终归是指向遥远海疆。
17.本文哪些内容说明了历史上中国海洋意识的缺乏?请结合全文作简要概括。
18.在第⑦段中,作者写二战时故事的作用是什么?
19.“中国要走向世界,没有办法不走向海洋!”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认识。
3、下列各项中对相同句式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2分)
①若稍饰以楼观亭榭 ②《齐谐》者,志怪者也。
③彼且奚适也 ④杨意不逢 ⑤都督阎公之雅望
⑥问征夫以前路 ⑦今臣亡国贱俘 ⑧而莫之夭阏者
A、①/②⑦/③④⑥/⑤⑧ B、①⑥/②③⑦/④/⑤⑧
C、①⑥/②⑦/③④⑧/⑤ D、①⑥/②⑦⑧/③④/⑤
图3是某地等高线图,关于图中河流与地势的正确说法是
图3
A.河流自南向北流
B.地势北高南低
C.若图示为北半球,则河流西岸冲刷比东岸严重
D.若图示为南半球较高纬度,则河流可能出现凌汛现象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规律是什么?
设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若Sn=2an-2n+1(n∈N+),则数列{an}的通项公式为 ______ .
对人文主义核心精神的表述,准确的是( )
A.反对神学世界观,要求自由平等
B.提倡生而平等,主张民主政治
C.肯定人的价值,强调发展个性
D.强调科学精神,反对宗教信仰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3分)
A.王明肯定李昊的写作水平:“您的文章写得真好,本世纪散文百家,您必能忝列其中。”
B.张磊过生日,接受朋友的礼物:“既然你这么客气,又这么真诚,那我就笑纳了。”
C.刘娟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活动中,采访抗日女英雄时问:“老奶奶,请问您芳龄。”
D.75岁高龄的前院长说:“好吧,既然诸位如此客气,那么这件事就由老朽做主了!”
具有1000个碱基对的一个DNA分子区段,内含600个腺嘌呤,如果连续复制2次,则需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为()
A.600个 B. 800个 C. 1200个 D. 1800个
下列四句名言分别体现的哲理依次为( )
名言 | 体现的哲理 |
近水识鱼性,近山识鸟音 | |
你把周围的人看做天使,你就生活在天堂 | |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 |
语言是美丽的花朵,行动才能真正结果 |
①意识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②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④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A.①②③④ B.②④①③ C.②①④③ D.②①③④
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了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这一制度要求就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广泛协商,广纳群言,广集民智,增进共识,增强合力。健全这一制度的意义有
A.扩大公民的政治权利
B.完善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C.拓宽公民政治参与的渠道
D.强化党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
为了使公路交通有序、安全,路旁立了许多交通标志.如图所示,甲图是限速标志,表示允许行驶的最大速度是80km/h;乙图是路线指示标志,表示到杭州还有100km.上述两个数据的物理意义是( )
A.80 km/h是平均速度,100 km是位移
B.80 km/h是平均速度,100 km是路程
C.80 km/h是瞬时速度,100 km是位移
D.80 km/h是瞬时速度,100 km是路程
在酸碱中和滴定中,取用20.00 mL的NaOH溶液应该使用( )
A.烧杯 B.天平 C.酸式滴定管 D.碱式滴定管
如图所示,圆形区域内有垂直纸面的匀强磁场,三个质量和电荷量都相同的带电粒子a、b、c,以不同的速率对准圆心O沿着AO方向射入磁场,其运动轨迹如图.若带电粒子只受磁场力的作用,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粒子动能最大
B. c粒子速率最大
C. c粒子在磁场中运动时间最长
D. 它们做圆周运动的周期Ta<Tb<Tc
、在古希腊,人们通过订立契约,自愿组成国家社会。在这个国家社会里,每一个人要承担一定的义务,也要放弃自己的一些自由和独立的权利,但独立的人格和尊严除外。这反映了古希腊 ( )
A、提倡民主排斥专制 B、格外强调个人的权利
C、注重法治反对人治 D、具有民主与人文精神
2014年春节期间,小明一家人到某岛国旅游。下图为该岛国(面积为21.1平方千米)示意图。读图回答第1~2题。
1.该岛国位于( )
①东半球 ②西半球 ③北半球 ④南半球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该岛国北端距赤道约为( )
A.50 000米 B.80 000米
C.900 000米 D.110 000米
雅安芦山地震救援行动的实践告诉我们:只要坚守“永不放弃”的求生理念,不管发生多大灾难,我们都可能从废墟的阴暗中爬出;只要坚守“永不抛弃”的救援理念,不管过去的时间多长,我们都可能从废墟中发现生命的迹象。上述材料与下列流行语对应的哲理相一致的是 ( )
A. 中国式——善于把握主要矛盾
B. 接地气——坚持从实际出发和实事求是
C. 零距离——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 正能量——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如图为人体的生命活动调节示意图,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血糖的平衡可以通过A→C→D→F和H→D →F途径进行调节
B.处于正常环境中可通过A→B途径使散热大 于产热
C.G过程可表示甲状腺激素对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的影响
D.E过程具有使血液中的激素维持在正常相对稳定水平的作用
马丁•路德说:“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该材料反映了马丁•路德
A.倡导人的解放 B.否定基督教
C.宣扬《圣经》精神 D.否定教皇地位
9.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青雀黄龙之轴 B.前辟四窗,垣墙周庭
C.却告了相思回避 D.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