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走向海洋 阿来 ①当站到一幅巨大的地图前,就发觉自己的目光已经改变。过去关注点总是高山与大河,那种蜿蜒与逶迤,给人已经上路、地平线上景色不停变幻的感觉。自从在中国渔政南海总队302船上有一次南海之行后,当我再次面对地图时,眼光就不由自主地投注于那片宽阔的蓝色海疆。感到脚下坚实的土地开始起伏,开始晃荡。 ②海洋像天空一样展开在我们眼前的时候,她是多么陌生啊! ③当她平静的时候,我们难于忍受她的单调,当她迎风起舞时,我们又无法面对野性的动荡。我们在黄土中的根,扎得实在太深太深了,我们在陆地上的安居,也实在是太久太久了。很久以来,中国人就一直认为自己的国度是中央之国,是大地的中央。天空出现在头顶,是为了完成穹庐般罩子的使命;大海呢,那是大地床帷一样的漂亮的镶边。大海在中国人的主流观念中,从来不是出发之地,而是边缘与尽头。直到近代,才有一群群中国人来到海边,向遥远的彼岸瞭望,才有一些勇敢的中国人到了海上,不是为了像收获庄稼一样用网打捞一点鱼虾,而是为了一个遥远的强国富民的梦想。 ④对一个生命意识与文化传统都深深扎根于黄土之中的民族来说,海洋或者是遥远的传说,或者就是外敌侵入的风险。所以,明代虽然有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但他督造的七宝楼船,也只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孤独的辉煌。郑和的故事,只有在今天中国人充分意识到海洋重要的时候,才被重新发掘出来,这个另类的英雄才被真正地记忆。更能让我们刻骨铭心的历史是,同样是在明代,就在郑和七下西洋的船队消失于海上之后不久,并非正规国家军队的倭寇,从海疆上不断地侵扰,居然成为明帝国的心腹大患。中国在海洋上遭受屈辱,并不是到近代才有的事实,而是当中央之国尚称强大的时候就已经发生。明代,郑和的船队至少到达了非洲。但在同一个明代,面对倭寇的骚扰,来自农耕文明的军队只是在陆地上筑起城墙,而不是到广阔的大海上展开抵御外侮的战场。 ⑤就在来自海上的倭寇之患平息不久,一个叫利玛窦的传教士经过漫长的充满风险的海上航行登陆中国。他在书信中向自己远方的国人报告对这个新到国家的印象:“我们依然很难相信,一个疆域如此广阔的庞大帝国,拥有的军队不计其数,却始终生活在持续不断的恐惧之中。”利玛窦还有些费解地指出:“他们害怕那些小国家。” ⑥明代早已成为编年史的一个逝去的段落,但这种文化习性却带着巨大的惯性在持续着。对灾难与风险,更多国人的选择是视而不见,或者遗忘。 ⑦面对来自海洋的危险,封建帝王的选择是海禁。这让我想起一个二战时的故事。诺曼底登陆前夕,盟军秘密集中了大量的舰船在英国海岸。舰船实在太多了,为了不走漏风声,艾森豪威尔为首的盟军司令部,决定让英国沿海居民后撤一段距离。但这个决定引得丘吉尔首相愤怒咆哮:英国人的习惯从来就是逼近,而不是离开海岸!不行,任何理由都不能让我们作出这样的决定!结果盟军不得不采取别的措施来保证计划的施行。 ⑧而在我们漫长的历史上,海洋只是海边渔民收获一点鱼虾的水上牧场,至多,也只是在故乡无以为生的人们流浪异国求生的危险丛生的通道。使国人海洋意识苏醒,切肤感受到海洋主权之痛的是一部血腥的近代史,一个帝国幻梦的破灭,中华民族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⑨因此,南海总队这次巡航守礁的行为本身,就蕴涵了更为丰富的意义。一个后发的国家,开始意识到海洋的重要,并且行动起来,开始维护自己天然的权利的时候,却因为曾经的被殖民,因为后发,因为文化基因中海洋意识的缺乏,使一个国家维护主权的行为,也那么艰难曲折,波诡云谲,那么需要智慧与坚定。好在,我们已经在海上了。海图上的航线虽然有些曲折,但终归是指向遥远海疆。我站在302船的驾驶舱里,看到中国海上,台风过后,终于迎来壮美的日出! ⑩那时,我感到不是一艘船在劈波斩浪,而是整个中国,正在走向海洋!中国要走向世界,没有办法不走向海洋! (选自《看见》,有删改) 16.理解文中两处画线句子的含意。 (1)感到脚下坚实的土地开始起伏,开始晃荡。 (2)海图上的航线虽然有些曲折,但终归是指向遥远海疆。 17.本文哪些内容说明了历史上中国海洋意识的缺乏?请结合全文作简要概括。 18.在第⑦段中,作者写二战时故事的作用是什么? 19.“中国要走向世界,没有办法不走向海洋!”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16.(1)“我”已经意识到国土不再仅限于陆地上的“坚实土地”,也包括着广阔无边的海洋。 (2)对海洋重要性的认识和对海洋的维权过程是曲折而漫长的,但我们今天已明确了目标,并将坚定地维护海洋主权。 17.①认为海洋是大地的“边缘与尽头”;②认为海洋是遥远的传说,或者是外敌入侵的风险;③虽有先进的航海技术,却只能御敌于陆上;④面对来自海上的危险,封建帝王“实行海禁”;⑤只把海洋当作水上牧场和求生的通道。(每点1分,答对四点即可得满分) 18.①体现英国人对于海洋的重视,反衬我们在对海洋认识上的落后和保守(答“对比”亦可)。②引起下文关于海洋重要性和走向海洋必要性的议论。 19.①海洋是民族安身立命的坚实国土,体现着不可侵犯的神圣主权;②控制了海洋就能获得走向全球的通道;③能够在战争中掌握更大的主动权,御敌于海上;④国家要发展,民族要强大,就必须要重视海洋,走向海洋。 【解析】 16. 试题分析: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含义,应着重从句中关键词语和上下文来解题。第(1)句话的关键词是“感到”“坚实的土地”“起伏”“晃荡”。从上下文看,写自己有一次南海之行后,目光开始关注蓝色海疆,可理解“我”已经意识到国土不再仅限于陆地上的“坚实土地”,也包括着广阔无边的海洋。第(2)句话抓住关键词“曲折”“指向”“海疆”。联系上下文,中国正在走向海洋,可理解对海洋重要性的认识和对海洋的维权过程是曲折而漫长的,但我们今天已明确了目标,并将坚定地维护海洋主权。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句子含意分析:1.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意不能脱离文段和全篇孤立地分析,而是要遵循“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联系上下文去品味和赏析。2.探寻言外之意。有些句子之所以难以理解,是因为句子中有意蕴丰富的词语,因此只要解读出这些难懂的词语的言外之意,“理解句子含意”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3.揣摩修饰语。理解句子的含意时,对于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一定要先分析句子的成分,紧紧抓住修饰词、限制语进行仔细揣摩,才能把句子的意思理解完整。总之,答“理解句子含意题”时,在实际答题过程中一定要在把握文本主题思想的前提下,充分调动语境意识、手法意识、结构意识等,多角度思考,仔细分析理解句意的关键,进而准确全面地理解句子的含意。 17.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文意概括的题目,要求对历史上中国海洋意识的缺乏的内容进行简括,实际就是分析历史上中国在涉及海洋问题时人们尤其是统治者的态度,答题时注意找到文章中的相关语句,答题区间在3-8段,重点找出文中相关的概括性语句和每段首句,然后分条作答。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只是要求的高一点,首先对题干要进行分析,分析题干的隐含的意思,抓住关键词“海洋意识的缺乏”,实际就是分析历史上国人对待海洋的态度。明确这一点题目就好答了,到文中找答题区间,通过一些概括性语句和事件,然后分条作答,注意要对内容进行整合,相同的注意合并,各点之间不要相互包含。例如文中相关语句:“对一个生命意识与文化传统都深深扎根于黄土之中的民族来说,海洋或者是遥远的传说,或者就是外敌侵入的风险。”“认为海洋是大地的‘边缘与尽头’”“面对来自海上的危险,封建帝王‘实行海禁’”等。 18. 试题分析:题目问:在第⑦段中,作者写二战时故事的作用是什么?回答作用,可从内容、结构等角度分析。内容体现英国人对于海洋的重视,结构上引起下文关于海洋重要性和走向海洋必要性的议论。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情节作用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主要以概括和分析作用的形式出现,分析作用也首先概括语段所写的内容,分析作用要注意明确文本的文体特征,联系问题特征进行分析,首先从情节本身分析和上下文之间的联系,然后分析对人物的塑造方面的作用,最后分析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方面的作用。分析时注意语段所处的位置,开头主要是引起下文、铺垫,中间主要是推动情节发展,结尾主要是照应标题、开头和深化或升华主旨。 19. 试题分析:题目要求结合全文谈谈你对“中国要走向世界,没有办法不走向海洋!”。首先理解句子的含义,抓住关键词“走向世界”“走向海洋”,这句话是文章的结尾句,结合上文理解,“走向海洋”指国家要发展,民族要强大,就必须要重视海洋,走向海洋。自己的看法,注意要紧紧围绕材料来分析。 【考点定位】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技巧点拨】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概括传主的某些品质,本题就是如此,答题时首先概括出传主的观点,然后列举文章中的具体事件说明,不要脱离文本随意作答。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实现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