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首诗启示我们要( )
A.自尊自信 B.孝敬父母 C.杜绝从众 D.宽容友善
物质世界处处离不开化学。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①氮气可作食品保鲜的保护气
②汽油去除油污是因为乳化作用
③合成橡胶和塑料都属于合成材料
④河水经过沉降、过滤、杀菌消毒、蒸馏等净化过程得到自来水
⑤石油和酒精是不可再生资源,应加以综合利用
A . ①② B . ③⑤ C . ①③ D . ④⑤
小明发现铜质水龙头表面出现了一层绿色物质,小鹏和同学们特别好奇,决定对该绿色物质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铜长期暴露在潮湿的空气中会生锈,表面有绿色物质生成,俗称铜绿,主要成分是碱式碳酸铜,化学式为Cu2(OH)2CO3。
探究一:铜在什么条件下会生锈
(提出猜想)同学们对空气中参与铜生锈的物质提出以下猜想:
猜想①:O2
猜想②:H2O
猜想③:N2
(交流讨论)经过讨论后,同学们一致认为猜想______________不合理,请解释理由_____________。
(拓展提升)除上述猜想外,你认为参与铜生锈的物质可能还有_____________。
探究二:铜绿的化学性质
(实验1)小芳同学取一定量干燥的铜绿放在试管中隔绝空气加热,如图所示。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绿色粉末逐渐变成黑色,试管口有无色液滴生成,且烧杯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请你用化学方程式解释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原因_______________。
(实验2)小华同学另取一定量的铜绿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的稀盐酸,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
(得出结论)根据小芳、小华同学的实验,同学们总结出铜绿的化学性质为:①铜绿受热易分解;②铜绿能与稀盐酸反应。
(反思交流)同学们从安全角度考虑,认为小芳同学在结束实验1时,应该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
(拓展应用)①小明发现不同地点收集的两个铜器(一个是纯铜做的,一个是表铜做的),纯铜器的铜绿比青铜器的少,他据此分析铜比纯铜易锈蚀,小明的分析是否全面?请你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
②日常生活中为防止铜制品、铁制品的生锈,应保持其表面洁净和干燥;在金属表面涂保护层;镀一层不易生锈的金属;改变金属的组成和结构。
世界古代史上曾出现多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其中,它对基督教、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传统,以及西亚、北非等地的东方文化因素兼收并著,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文化。 “它”是
A . 罗马帝国 B . 拜占庭帝国 C . 阿拉伯帝国 D . 亚历山大帝国
若式子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则x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
物质变化是化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下列变化中与其他三种变化有本质区别的是
A. 活性炭净水 B. 工业制氧气 C. 干冰制冷 D. 工业炼铁
如图为枣庄市某中学的午餐食谱: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牛肉富含淀粉 B.番茄富含维生素 C.花生油富含纤维素 D.米饭富含蛋白质
公益短片《家国与边关》感动了无数观众。边防战士与恶劣环境、枯燥孤寂抗争,无怨无悔,只因脚下站立的地方是祖国,边防战士的行为( )
①行使了依法服兵役的权利
②说明维护国家利益有时要牺牲个人利益
③履行了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
④说明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是完全等同的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以下几组材料中,都是绝缘体的是
A. 橡胶、玻璃、塑料 B. 玻璃、大地、塑料
C. 人体、空气、石墨 D. 食盐水溶液、金属、水
2018年11月,生态环境部、自然资源部发布“生态保护红线”标识,标识图案取自书法和象形文字“山”的意向形,寓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鲜红的底线传达生态保护红线就是生态安全底线的本质。整个标识造型开放舒展,色彩鲜明,富有文化魅力。国家发布“生态保护红线”标识是为了
A.宣传人地共生理念,展现文化自信 B.丰富人们精神生活,提高民众文化素养
C.增强公民“底线”意识,建设生态文明 D.促进绿色发展,传承传统文化
2021年1月以来,教育部相继出台文件,对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睡眠、读物、作业、体质等五项管理作出部署。这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 )
A . 政府保护 B . 家庭保护 C . 司法保护 D . 网络保护
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隋唐以来的科举制,对宋朝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该影响主要表现在( )
A.发展了商业经济 B.调和了民族关系
C.造就了文治局面 D.活跃了市民生活
已知:,则
_________.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关于
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 )
A. B.
C.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