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初三):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历史 道法 

九年级(初三)试题

世界各地区,各民族文明缤纷各异。每一文明都有其独特的标签。以下文明标签与区域搭配错误的是(    )

A . 古埃及——① B . 古巴比伦——② C . 雅典——③ D . 古印度——④
用葡萄糖固体和蒸馏水配制500g 5 %的葡萄糖溶液,不需要的实验仪器是(   )
A . 玻璃棒    B . 烧杯    C . 天平    D . 漏斗
“我叫少林寺,我想上学上不了;我叫吐鲁番,一年四季缺衣穿;我叫海南岛,一天三顿吃不饱。”小品《超生游击队》中创作的这段顺口溜说明(  )
①人口越少越好
②超生影响人口素质的提高
③超生制约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④超生是普遍的社会现象,不必大惊小怪

A . ①②④ B . ①③④ C . ①②③④ D . ②③
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为了探究中和反应,取一定量氢氧化钠溶液于烧杯中,向其中加入一定量稀硫酸,发现无明显现象。为验证中和反应确实能够发生,他们将烧杯中的溶液分成三份,分别进行以下实验。

观察到甲中为红色,乙中无明显现象,丙中有白色沉淀生成。请回答下列问题:

  1. (1) 甲、乙、丙三个实验中能证明氢氧化钠与硫酸确实发生反应的是
  2. (2) 通过对上述实验现象的分析,烧杯中的物质充分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成分为(酚酞除外)。
  3. (3) 写出丙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 (4) 实验结束后,同学们想对废液进行集中处理使之呈中性后再排放,以防止污染环境。于是同学们将三只试管中的废液全部倒入同一洁净烧杯中 ,静置一段时间后,过滤。滤液中溶质成分(酚酞除外),一定还含有的溶质是
  5. (5) 为了确定可能含有的溶质,同学们对废液继续探究,最终得出结论。请完成以下探究。

    (实验探究)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样于试管中,先滴加,再滴加适量氯化钡溶液。

    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有白色沉淀生成。

    含有硫酸钠和碳酸钠

    根据以上实验,同学们确定了烧杯中废液的溶质成分,最后同学们对烧杯中废液的处理方案是

两只变阻器分别标有“2A  20Ω”和“1.5A  40Ω”的字样,当把这两只变阻器串联起来使用时,电路中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为(   )
A . 2A B . 0.5A C . 3.5A D . 1.5A
口袋中有9个红球和3个白球,则摸出一个球是白球的机会为(  )

A . B . C . D .
从分子的角度解释下列现象,其中错误的是(   )
A . 十里桂花飘香——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B . H2O和H2O2的化学性质不同——分子构成不同 C . 瘪乒乓球在热水中慢慢变鼓——分子体积变大 D . 1克水中约含1.67×1021个水分子——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你知道吗,对于一元二次方程,我国古代数学家还研究过其几何解法呢!以方程 为例加以说明.数学家赵爽(公元3~4世纪)在其所著的《勾股圆方图注》中记载的方法是:构造图(如下面左图)中大正方形的面积是 ,其中它又等于四个矩形的面积加上中间小正方形的面积,即 ,据此易得 .那么在下面右边三个构图(矩形的顶点均落在边长为1的小正方形网格格点上)中,能够说明方程 的正确构图是.(只填序号)

下列反应中不属于置换反应(   )
A . Fe+2HCl═FeCl2+H2 B . C+2CuO 2Cu+CO2 C . Fe+CuSO4═FeSO4+Cu D . 3CO+Fe2O3 2Fe+3CO2
下图是小乔和小丽在做“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的实验电路图。

  1. (1) 在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的实验中,他们所选定值电阻R的阻值分别为5Ω、10Ω和20Ω,连接好电路,并按下列步骤进行实验:

    ①将5Ω的电阻接入电路,闭合开关S,调节滑动变阻器,使电压表的示数为3V,记下电流表示数,断开开关S;

    ②用10Ω的电阻替换5Ω的电阻接入电路,闭合开关S,向(选填“左”或“右”)调节滑动变阻器,使,记下电流表的示数,断开开关S;

    ③用20Ω的电阻替换10Ω的电阻接入电路,闭合开关S,当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最大时,电压表的示数大于3V,实验无法进行下去。请写出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④解决问题后,他们完成了实验。

  2. (2) 下表是实验数据记录表:

    R/Ω

    5

    10

    15

    I /A

    0.6

    0.3

    0.2

    根据实验数据,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1. (1) 用化学用语填空:铝离子;5个氧原子;硫酸根离子;氧离子;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
  2. (2) 写出下列符号中“2”的含义

    ①H2O②Mg2+

室温为25℃时,某小组用无水氯化铜粉末制备氯化铜大晶体,制备过程如下:

步骤I:查阅资料,得到氯化铜溶解度数据如下

温度(℃)

0

20

25

40

50

60

80

溶解度(g)

69.2

74.5

76.4

81.8

85.5

89.4

98.0

步骤Ⅱ:配制少量CuCl2热饱和溶液,冷却结晶,得到晶种。

步骤Ⅲ:把晶种悬挂在新配制的CuCl2热饱和溶液中,室温下静置数天,形成大晶体。

步骤Ⅳ:取出大晶体,处理剩余的溶液(母液)。

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 (1) 用20mL蒸馏水(密度约为1g/mL)配制50℃的氯化铜饱和溶液。

    ①计算需称取CuCl2的质量是g。

    ②将称取的CuCl2固体和20mL水倒入烧杯中,(填操作名称),直至固体完全溶解。

  2. (2) 母液中Cu2+属于重金属离子,随意排放将导致环境污染。下列方法可用于母液处理的是__________。
    A . 收集母液于敞口容器中,用报纸包住容器口,待水分自然蒸干后保存所得固体 B . 向母液中加入适量AgNO3 , 充分反应后过滤,滤渣干燥保存,滤液倒入下水道 C . 向母液中加入适量NaOH,充分反应后过滤,滤渣干燥保存,滤液倒入下水道
  3. (3) 若用铁粉置换出母液中的铜,100g母液需要铁粉的质量至少是 g(只列计算式,已知CuCl2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35)。
对于双曲线y= ,当x>0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则m的取值范围为(   )
A . m>0 B . m>1 C . m<0 D . m<1
小明向有关部门反映道路交通安全问题,这是(    )

A . 直接参与政府决策的表现 B . 自觉履行了监督的义务 C . 自觉参与政治生活的表现 D . 自觉履行受教育义务
下列图示的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 . 稀释浓硫酸 B . 收集O2 C . 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与O2接触且温度达到着火点 D . 测定空气中O2的体积分数
Mice, dogs and monkeys were the animals _________first went into space.
A . that B . whom C . whose D . what
“它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向各国人民展示了社会主义这样一条崭新的寻求解放的道路。”材料评述的是(     )
A . 十月革命的胜利 B . 新经济政策的作用 C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成功 D . 苏联新的经济体制的建立
“雅典的民主制度就是通过公民自己参与国家的各类管理机构来实现他们的民主权力的……”“实现他们的民主权力”的最高权力机构是(    )
A . 公民大会 B . 元老院 C . 执政官 D . 主席团

如图,身高是1.6m的某同学直立于旗杆影子的顶端处,测得同一时刻该项同学和旗杆的影子长分别为1.2m和9m,则旗杆的高度为 m.

如图所示,小车从斜面上某一高度由静止开始滑下,撞击静止于水平木板的木块(不计空气阻力),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木块被撞后在木板上前进的过程中所受摩擦力越来越小 B . 小车从开始下滑到撞击木块后静止的过程中机械能先变大后变小 C . 若木板的表面光滑且足够长,最终木块的动能将保持不变 D . 木块对木板的压力和木板对木块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