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初二)物理: 上学期上册  下学期下册

八年级(初二)物理试题

下列说法与日常生活接近的是(  )
A . 教室的长约90dm B . 遵义到仁怀的距离大约是2km C . 学校百米纪录约13min D . 乒乓球的直径约40cm
即将告别母校的你,认为校园生活中的物理量最符合实际的是(   )
A . 运动会比赛中100m冠军的成绩约为8s B . 教室电脑的功率约为1200W C . 教室门高约为200cm D . 上课时教室内的温度一般在45℃左右
一束光线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入射角逐渐增大,则折射角    (    )
A . 逐渐变小 B . 逐渐增大,但总小于入射角 C . 不变 D . 逐渐增大,但总大于入射角
如图所示,作出图中物体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在篮球比赛中小明的脚踝扭伤了,医务室的医生检查后立即拿一大块冰放在塑料袋中,对小明受伤的脚踝进行冰敷,过一段时间后,冰变成了0℃的水,这是现象,塑料袋没有漏水,但是在塑料袋外面却出现一层水珠,这是现象.(以上两空均填物态变化名称)
坦克既可在松软陆地上行驶,又可在坚硬的冰面上通行。已知坦克的总质量m=2.4×104 kg,g取10 N/kg。
  1. (1) 坦克在水平地面上行驶时,每条履带着地的面积S=2m2 , 求它对地面的压力和压强的大小。
  2. (2) 坦克在冰面上行使时,冰面受到的压强为4.8×105Pa,则该坦克履带着冰的总面积又是多少?
一个人行走经过一盏路灯,在走近过程中,路灯照射人,人的影子长短在变化,其变化情况是(   )
A . 逐渐变短 B . 逐渐变长 C . 先变短再变长 D . 先变长后变短
如图甲所示是小明同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装置。

  1. (1) 实验中应该选用较(填“薄”或“厚”)的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这样做的目的是便于确定像的
  2. (2) 实验中多次改变蜡烛A的位置,是为了多次实验(选填“寻找普遍规律“或“求平均值减小误差”)。
  3. (3) 实验时若玻璃板如图乙所示倾斜放置请你在图乙中画出蜡烛A的像。(保留作图痕迹)此时,将蜡烛B在玻璃板后的纸面上来回移动蜡烛B与蜡烛A的像(“能”或“不能”)完全重合。
2019年10月1日,东风-17导弹在国庆阅兵式上首次公开亮相,如图所示。它是全球第一款实用化的高超音速武器系统,最高速度达20马赫(即20倍音速,1马赫=340m/s),射程1800到2500km之间。在某次试射中,1400km的距离该导弹仅用11分钟就到达。则该导弹此次试射时的平均速度大约是多少马赫?(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在研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的实验中,让小车从同一斜而同一高度处静止开始下滑,小车分别停在如图所示的位置:

  1. (1) 让小车从斜面同一高度滑下的目的是:使小车到斜面底端的相同;
  2. (2) 结论:表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它运动的路程越(选填“远”或“近”)
  3. (3) 小车在水平方向滑行时,如果小车受到的重力突然消失(不考虑空气影响),它将______;
    A . 滑行一段距离后停下来 B . 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C . 立即静止
  4. (4) 通过实验探究后,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知识有更深一层次的理解:一切运动的物体在没有受到任何力的作用时将总保持状态。
关于光现象的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 “海市蜃楼”的形成,是由于光发生了色散 B . 影的形成,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 C . 玻璃幕墙反射的光会“晃”着人的眼睛,是由于光发生了镜面反射 D . 小芳站在穿衣镜前1m处,当她远离平面镜后退0.5m时,则镜中的像与她相距3m
容器内有水,插入两端开口的管子如图:A、B、C三点中,受到水的压强最大的点有,最小的点有

上完体育课,不少学生买矿泉水喝,小洋喝掉半瓶后,则这瓶矿泉水的质量 ,矿泉水的密度 (均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乘客在高速行驶的列车上看到车外景物飞驰而过,这是以为参照物的;站台上候车的乘客需要远离行驶的列车,这是因为列车驶过站台时,空气流速较大的区域气压(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容易发生事故;列车进站前关闭动力系统,由于仍能继续行驶一段距离。

小明在厨房中发现:

    

  1. (1) 如图所示,壶里的水烧开以后,壶嘴上方冒出一团团“白气”。这“白气”实质上是一些,小明仔细观察又发现:“白气”从喷出到消失要经历三个物理过程;

    ①近壶嘴的地方,我们什么也看不见。这是因为壶内水沸腾时产生了大量的水蒸气,在壶嘴附近由于温度比较,仍然保持状态;

    ②水蒸气离开壶嘴一段距离以后,,形成“白气”;

    ③“白气”进一步上升,到干燥的空气中,发生现象,我们又什么也看不见了;

  2. (2) 冬天,在炉子上烧菜时,火焰熄灭前、后一瞬间会出现如图甲、乙所示的两种情景,你可以确定图(填“甲”或“乙”)是火焰熄灭后的图片。
有甲、乙、丙三个同学在同一房间用托里拆利的方法测量大气压,实验记录结果依次是75.2cm,75.6cm,76.0cm。已知一个同学做实验时,管内混入了空气,另一个同学则没有将管子竖直放置,如果只有一个同学的方法是正确的。它是(   )

A . B . C . D . 无法确定
大约两千四百年前,我国的学者墨翟和它的学生做了世界上第一个小孔成像的实验,解释了小孔成像的原理.小光同学将两个长度均为50cm,直径为5cm的直筒套在一起,做成如图的仪器(M筒的直径稍大,可以在N筒上并能前后移动)

(1)小孔成的像是倒立的 像.可以用光的 解释,所成的像与小孔的形状 (选填“有”或“无”)关.

(2)若直筒M、N位置不动,让物体远离N筒,像距 ,像的大小 (以上两空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正午时,太阳光垂直照射水平地面,取一直径是15cm的圆形的薄透镜正对阳光,在距透镜12cm的地面上得到一个光斑,其直径是5cm,若将透镜向上移动少许,光斑变小,则透镜的焦距是( )
A . 6cm B . 12cm C . 18cm D . 24cm
某同学(利用小桌、砝码、泡沫塑料)在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时,实验过程如图所示,请仔细观察并回答下列问题:

  1. (1) 该实验是通过来显示压力的作用效果;
  2. (2) 要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可以选用两次实验(填序号)
  3. (3) 由甲,乙两图所示实验现象可得出

  1. (1) 小宇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时将一块平面镜入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张硬纸板竖直放在平面镜上,让一束光线贴着纸板沿EO方向入射,如图甲所示;

    ①小宇想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应将纸板(选填“A”或“B”)绕ON向前或向后弯折.

    ②改变入射角大小做三次实验后将测得的数据记录在下表中,根据数据得出结论

    次数

    入射角

    反射角

    1

    20°

    20°

    2

    40°

    40°

    3

    60°

    60°

    ③另一同学也把一束光贴着纸板A射到O点(如图乙所示),但纸板并未与平面镜垂直,他(选填“能”或“不能”)在纸板B上看到反射光线.

  2. (2) 陈悦同学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时进行如下操作:

    ①陈悦同学将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A、B全部点燃,分别放在玻璃板的两侧,如图丙所示,这样的操作会造成的后果是

    ②将蜡烛B熄灭后,该同学移动蜡烛B,直到看上去它与蜡烛A的像,记下像与物的位置;

    ③移动蜡烛(选填“A”或“B”),重做实验.三次实验像与物的位置如图丁所示,通过分析可知像与物到玻璃板的距离,它们的连线与玻璃板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