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社会法治:

初中 社会法治

“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这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    )
A .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B . 共同富裕 C .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D . 改革创新
国家税务总局消息,2019年起,年所得________的纳税人无须再办理自行纳税申报。(    )
A . 10万元以上 B . 11万元以上 C . 12万元以上 D . 15万元以上
1920年2月陈望道在义乌翻译《共产党宣言》,完成后回上海交给指导长江以南建党活动的领导人审阅。这一领导人是(    )
A . 李大钊 B . 陈独秀 C . 毛泽东 D . 周恩来
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社会化要求我们逐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作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学习社会知识  ②了解社会  ③认识社会  ④离开社会

A . ①③④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②③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2017年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里面明确提到,就读小学一年级儿童的截止出生年月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法律规定和实际情况统筹确定。《义务教育法》规定: “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应当送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

材料二:2018年1月5日,G1747列车合肥站准备开车时,旅客罗某(女)以等丈夫为由,用身体强行扒阻车门关闭,不听劝阻,造成该次列车延迟发车。公安机关责令罗某认错改正,不听劝阻,造成该次列车延迟发车。公安机关责令罗某认错改正,并根据《铁路安全管理条例》对罗某处以2000元罚款。

  1. (1) 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应当送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有助于保障儿童的什么权利?义务教育的特征是什么?
  2. (2) 罗某的行为属于什么性质的行为?请说明理由。
  3. (3) 结合材料一二,分析法律的作用。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孙中山指出:“国家的基础,是建筑在人民思想之上。……只有改造人心,除去人民的旧思想,另外换成一种新思想,这便是国家的基础革新。”

材料二:见下图。

  1. (1) 材料一中的“旧思想”、“新思想”分别指什么?“旧思想”最早形成于哪个朝代?请举一实例,说明中国人民在反对“旧思想”方面作的努力。
  2. (2) 为了“国家的基础革新”,孙中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曾进行哪些努力?
  3. (3) 说一说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思维导图是有效呈现知识逻辑体系的工具之一,以下思维导图中,①和②应填入(   )

A . 言论自由、名誉权 B . 言论自由、受教育权 C . 政治自由、荣誉权 D . 政治自由、受教育权
2017年春节“最美农村回迁房”(下图)火了。这里的房屋屋顶坡度较大,屋檐伸得较长,主要考虑的自然因素是(    )

A . 可以防晒乘凉 B . 适应多风气候 C . 为了建筑美观 D . 适应多雨气候
2020年1月10日,____________院士和_______________院士荣获201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           
A . 黄旭华 曾庆存 B . 刘永坦 钱七虎 C . 赵忠贤 王泽山 D . 程开甲 屠呦呦
作为消费者,当你的合法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可以向下列_________部门提起诉讼( )           
A . 律师协会 B . 消费者协会 C . 公安局 D . 人民法院
来自台州的郭口顺被评为“最美浙江人·浙江骄傲”2018十大年度人物。30多年间,他筹资500多万元助学帮困,挽救失足青少年近千人。他身上传递的正能量是(    )
A . 关爱他人,道济天下 B . 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C . 助人为乐,坦诚相待 D . 诚信守法,律己宽人
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国政府网站开展了“我向总理说句话”活动,全国人民可以通过论坛、微博等网络平台建言献策,传播正能量。这一活动有利于(   )
A . 政府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 B . 人民直接行使国家权力 C . 扩大公民的民主权利范围 D . 解决群众关心的所有问题
读图 漫画《失信》(来自广州日报),其寓意主要有(    )

①人无信不立                           ②失信举步维艰

③诚信也是资产                       ④诚信核心是善

A . ①②③ B . ①③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④                      
我们身处一个流行符号“+”的黄金时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政府工作报告从2015年首次提出“互联网+”到2017年首次提出“人工智能+”,科技发展步入了新阶段。当前,“人工智能+工业”“人工智能+交通”“人工智能+家政”等层出不穷,“人工智能+”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人类昂首迈向人工智能时代。

材料二:利用文化资源优势,实施“文化+”战略。如“红色文化+旅游”“地方特色文化+商业”等,实现文化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丰富了产业内涵,带来了1+1>2的效应。

材料三:有人认为:在“+”符号流行的时代,最关键的还是“人+”。只有实现“人+科技”“人+文化”等,才能从根本上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1. (1) 材料一反映出现代科技怎样的发展特点?   
  2. (2) 结合材料,说说实施“文化+”战略的意义。   
  3. (3)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观点的合理性。   
初中生陈某屡有逃学等违反校纪行为,学校劝其退学,陈某表示愿意接受,陈某家长质疑:学校侵犯了孩子的受教育权。对陈某的行为,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A . 学校行为违背了受教育权强制性公益性特征 B . 陈某家长的言行割裂了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C . 陈某做到了正确与学校领导和老帅交往 D . 陈某没有做到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对图中四地,叙述正确的是 (    )。

A . 丙地位于北温带 B . 从丁地一直向北,可以回到原地 C . 甲地位于乙地的西北方 D . 丙地位于甲地的东北方
今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同志诞辰126周年纪念日。他同他的战友们领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实现民族独立。

材料一:毛泽东的生平事迹(节选)

时间

主要大事

1920.8

在长沙发起成立文化书社,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新文化。

1920.11

组织长沙共产主义小组

1921.7

作为长沙共产主义小组的代表出席在上海召开的中共一大。

——中国领导干部资料库《毛泽东生平年表(1893——1925年)》

材料二:1936年8月25日,毛泽东发表《中国共产党致中国国民党书》,呼吁:“现在是亡国灭种的紧急关头了……只有国共的重新合作以及同全国各党各派的总合作,才能真正的救亡图存。”

——金冲及《生死关头——中国共产党的道路抉择》

材料三:在抗日战争中,毛泽东多次指出:要发动游击战争,“在敌人后方所起的削弱敌人、钳制敌人的作用,和给予全国正规军和全国人民精神上的鼓励等等,在战略上配合了正规战争。”要“发动了民众的积极性,组织了民众的抗日团体,发展了民众武装”。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毛泽东对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做出的贡献
  2. (2) 根据材料二、三,分析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为了加强春节及寒假期间青少年安全自护教育,多地开展了青少年自护教育知识宣传活动。下列做法符合活动主题的有(  ) 

①假期学习运动全面发展,不到疫情中高风险地区

②遇到商场火灾,用湿毛巾捂口鼻迅速乘电梯逃跑

③不闯红灯,不横穿马路,不一边走路一边玩手机

④独自在家不能给陌生人开门,可告诉他们父母去向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①④ D . ②④
世博会是一项有较大影响和悠久历史的国际性博览活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历届世博会简介(部分)

时间

地点

主要特点

1851年

英国伦敦

第一届现代世界博览会,展示了以英国为主的西方先进国家的工伦敦业展品。

1878年

法国巴黎

有52835项展品,令人目不暇给,集中展示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巴黎成果。

1900年

法国巴黎

法国吕米埃兄弟制作的电影在全世界面前展示,成为了最受瞩目的焦点之一。

——摘编自《中国与世博:历史记录(1851-1940)》

材料二:1851年伦敦世博会上,上海英商“宝顺洋行”买办徐荣村携自己经营的“荣记湖丝”以私人身份参加了伦敦世博会,获金银大奖。1876年费城世博会,是第一次真正由中国代表参加的世界博览会,中国馆的展品是丝、茶、瓷器等。1904年圣路易斯世博会上,中国馆的展品仍是中国传统的农产品、手工业品和工艺品。

——摘编自《中国与世博:历史记录(1851-1940)》

材料三:世博会自诞生之日起就在为近现代工业化服务。19世纪中叶以来人类最伟大的发明几乎都在世博会上出现过。如果没有世博会,爱迪生的发明也许不能迅速得到普及;如果没有世博会,电话机与电报机也许不能很快受到青睐;如果没有世博会,拉链、魔方和萨克斯也许不能如此风靡世界。

  1. (1)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列举一个最有可能出现在1851年世博会和1878

    年世博会的展品。

  2.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西方国家的展品和中国的展品有何不同?并分析原因。
  3. (3) 世博会是科技发明问世的重要窗口。科技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怎样的影响﹖请结合材料,自选角度,运用史实加以分析。
某校九(1)班开展“文明城市建设,我在行动”为主题的社会问题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问题发现]同学们对“温州城市交通秩序”进行社会问卷调查。部分调查结果如下表:

调查问题

调查结果

A.你是否有过闯红灯过马路?

有(38.4%)

B.上公交时你是否有挤兑过他人?

有(29.5%)a

C.你是否有车窗抛物的行为?

有(25.6%)

D.在公交车上是否有被手机声音“外放”侵扰的经历?

有(78.5%)

[问题热议]针对调查问题A,同学们有不同的观点。

小明:自觉遵守交通规则是我们的义务,我们应该助力文明城市的创建。

小刚:骑车是我的自由,上学时间紧,凑巧闯一下红灯并无大碍呀!

[问题建议]文明城市建设,需要人人出力。

  1. (1) 根据调查结果,说说存在哪些社会问题?
  2. (2) 请运用法律相关知识,评析两位同学的观点。
  3. (3) 请你任选一个调查问题(除A以外),给出合理性建议,并说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