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与社会:

初中 历史与社会

在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中,有一种奇特的现象:美国有1040万英亩的棉花全被铲倒在地,倒入密西西比河的牛奶,使这条河成了“银河”。这是(    )
A . 生产相对“过剩”的表现 B . 生产发展的表现 C . 自私自利的表现 D . 产品过剩的表现
诗人但丁(1265年—1321年)很早就说过:“神圣的种子不落在家族,而落在个人身上。人文主义的鼻祖彼特拉克也说过:“真正的高贵并非天成的,而是自为的。”可见文艺复兴(   )
A . 反对封建等级制度 B . 强调了个人的作用 C . 复兴了希腊罗马文化 D . 推动了文化领域的繁荣
下列描述符合当今世界特征的是(   )

①“以邻为壑”的现象依然存在    ②贫富差距的问题困扰人类社会

③多元文化相互交融,趋向一致    ④国际力量很不平衡,威胁和平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③ D . ②④
学了“百家争鸣”知识后,同学们在一起讨论本班任课老师的管理风格。下列说法正确的确(    )

①语文赵老师善于因材施教,以德治班,熟谙儒家真谛
②数学钱老师深入了解学生,知己知彼,颇有道家风范

③科学孙老师讲究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典型墨家做法
④社会李老师严格执行班规,照章办事,深受法家影响

A . ②③ B . ①③ C . ③④ D . ①④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辛亥革命还只是在微弱的共和思想光环下的王朝更替。关键不在于辛亥革命采取的理论体系,而是应该重新估价中国社会生活的实际发展速度。辛亥革命时中国的社会发展水平,远未达到法国大革命时候的水平。根据现在的研究,明治维新前日本社会的前资本主义发展水平以及国民的识字率都高于中国。

——朱宗震《真假共和》

材料二:孙中山先生说:“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材料三:他第一个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并始终坚持奋斗,成为20世纪推动中国发生历史巨变的主要代表。……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者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中央电视台《复兴之路》解说词。

  1. (1) 材料一是如何认识辛亥革命性质的?你赞同此观点吗?请简述你的理由。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指导思想的主要内容。
  3. (3) 结合材料二,三,说说作为中学生我们要学习孙中山哪些优秀的精神品质。
我国的草原风光各异。下图(右)所示的四个区域中,有类似下图(左)草场风光的区域是(    )


A . B . C . D .
美国独立战争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原因有(    )

①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②大陆军装备精良

③战争具有反对殖民统治、争取民族解放的正义性

④华盛顿等领袖人物的正确领导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思想控制,奠定大一统]

材料一:

材料二:“书籍被烧残,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末年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

  1. (1)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中人物提出的主张。
  2. (2) 当时统治者采纳他的建议,“烧残”书籍的目的何在?这次事件中在民间得以保留的书籍有哪些?
  3. (3) 材料二中“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指的是什么局面?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37 年“七七”以后,日寇进一步进行大规模的侵华战争,蹂躏我国土,屠杀我同胞,兽蹄所至,庐舍为墟。日本帝国主义给予我中华民族的损失和耻辱,实在是书不胜书。

——1945 年 9 月 5 日《解放日报》社论:《庆祝抗战最后胜利》

材料二:日本在 1945 年完全被摧毁了。尼米兹海军上将始终认为,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使胜利得以实现……苏联的观点认为红军参战是决定性的因素,即使没有原子弹也会是这样。

看来是所有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才把日本一步步引向失败。

——H.米歇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

 材料三:恩格斯 1893 年 1 0 月 1 0 日给俄国友人尼·丹尼尔逊复信中说:”……没有哪

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1. (1) 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列举日本在侵华战争期间“屠杀我同胞”的典型例证。
  2. (2) 材料二认为日本战败的原因有哪些?你认为这样的分析全面吗?请加以说明。
  3. (3) 请结合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影响,说明材料三观点的合理性。
舒国惠在《红色大地》中记载:“对张学良来说,蒋介石和拖抗日后腿的做法,到1936年秋天时已忍无可忍”,这个易动感情的人是东北军的头领,东北军的士兵特别反日,因为他们在东北的家乡,在______之后就被日本军队占领。” (     )

A . 九一八事变 B . 一·二八事变 C . 七七事变 D . 八一三事变
秦始皇、汉武帝都是我国历史上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们采取的共同统治措施是(      )

A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 . 在长安设立太学 C . 抵御匈奴,巩固边防      D . 统一度量衡
人们常将山东称做齐鲁大地,将河北称做燕赵大地,这源于西周实行(    )
A . 禅让制 B . 分封制 C . 礼乐制度 D . 科举制度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的内容不包括(     )

A . 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 . 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 C . 五星红旗为国旗 D . 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关于春秋的争霸战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争霸的背景是周王室日渐衰微

②目的是为了维护周天子的威信

③争霸的实质是要获取周天子过去的政治、经济特权

④争霸战争具有两面性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②③④ D . ①③④
民族融合、民族交流,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线之一。阅读下列有关我国唐宋时期与少数民族关系所进行的探究,请回答:

材料一:《步辇图》:画面描述了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派来的求婚使者的场景。

材料二:(绍兴和议)宋向金称臣,金册封宋康王为皇帝;东以淮河中流为界,西以大散关为界,南属宋,北属金,割唐州、邓州,以及商州、秦州的大半予金;宋每年向金纳贡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从绍兴十二年开始,每年春季送至泗州交纳……宋金边界贸易兴旺。

材料三:明朝人方孝孺曾言:“在宋之时,见胡服、闻胡语者犹以为怪……至于元,百年之间,四海之内,起居饮食、声音、器用,皆化而同之。”

  1. (1) 材料一描述的是唐朝与哪一民族的和谐关系?请试举一例并说明这一事例的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请从积极、消极两方面来说明绍兴和议带给南宋的影响。并根据例子画出当时的形势图。

    例:北宋形势简图

  3. (3) 材料三中元朝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当时还因此出现了哪一新的少数民族?
  4. (4) 结合上述材料和相关史实,你认为我们今天应该如何处理各民族之间的关系?
他把教皇比作“两只脚的禽兽”,把教士比作“文明恶棍”,强调天赋人权,反对等级特权,并且认为私有财产是神圣的。“他’是(    )

A . 卢梭 B . 孟德斯鸠 C . 伏尔泰 D . 狄德罗
我国一位被美国学者高度评价的科学家:“他使饥饿的威胁在退却,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营养充足的世界。”“他”应是(    )
A . 邓稼先 B . 袁隆平 C . 侯德榜 D . 钱学森
对下列描述地理规律、景观的名词佳句理解正确的是(    )

①“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反映了我国地势西高东低

②“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反映了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昼夜温差大

③“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其中的“春风”是指冬季风

④“南国春意浓,北国正冰封”,反映了我国冬季南北方温差大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读我国东部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回答小题。

  1. (1) 图中甲的地形部位名称是(    )
    A . 山顶 B . 鞍部 C . 山谷 D . 陡崖
  2. (2) 图中河流A的流向大致是(    )
    A . 自西向东 B . 自东南向西北 C . 自北向南 D . 自西南向东北
  3. (3) 乙村容易发生的自然灾害是(    )
    A . 干旱 B . 泥石流 C . 洪涝 D . 沙尘暴
1935年下半年,日本策动所谓“华北自治运动”,妄图使华北五省脱离中国版图,而国民党政府对日采取不抵抗的妥协政策。面对华北危机,12月9日,在中共的领导下,北平学生举行游行示威,向国民党政府请愿,结果遭到镇压。关于这场学生运动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           
A . 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B .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C . 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D . 粉粹了日本企图侵略吞并中国的阴谋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