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精神是什么?简单两个字,就是一个国家的“国魂”。它是一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赤子精神 , ,,。
肖培根:根植华夏绿药觅踪
汤国星
肖培根院士是追寻绿药不老的传奇。
1958年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卫生部下达了全国第一次中药普查的任务,历史重担落在了26岁的肖培根肩上。“那时候,可以用四个字来讲,一无所有。图书馆的文献,就连哪些是常用的中药,这类资料都没有,那个时候都是零。”
但是肖培根颇有大将风度,胸有成竹,指挥若定:首先聘请楼之岑、诚静容等专家做普查工作的兼职指导老师;第二,确定以中药材的“常用度”为普查的主要范围,指明任务方向,所谓“常用度”,就是重点抓500~ 600种常用中药,抓住了这个大头,就等于抓住了全国70%~80%的中药资源;第三,学中干,干中学,边干边学,上“实践大学”。此番韬略,即使今天依然可圈可点。肖培根根据每个人的特长,把植物室的年轻人派到全国各地中药“常用度”高的产区,自己则带头选择了工作量大的东北地区。野外调查异常艰苦,他常常是雇一辆马车拉着人和行李,跋山涉水,风餐露宿。肖培根从来都是以学生的姿态虚心求教。一个来自“中央单位、肩负国家任务”的干部,他的虚心与诚意,着实打动了每一位药农、每一位中药师傅的心,他们纷纷把自己“压箱底”的绝技倾囊相授,这让肖培根掌握了许多书本上没有、实践中行之有效的“绝活”。
1959年,全国第一次中药资源普查圆满结束,肖培根向国家交出了合格的答卷。这是中国近代中药资源最具权威价值的普查报告。利用中药普查的成果资料,他又组织编写了新中国第一部《中药志》。
1963年3月,肖培根作为专家被派往西非考察访问。代表团除了在西非考察当地的植物资源和药用植物资源以外,还为我国南方的植物园采集了大约200种重要的药用和经济植物种子。在此期间,肖培根等人还专门被阿尔及利亚卫生部部长邀请去抢救他们国家草药的传统文化。之后,肖培根又被派到坦桑尼亚帮助整理研究该国的草药。考察团深入到穷乡僻壤乃至撒哈拉沙漠边缘,那里温度高得鸡蛋放在外面,很快就能晒熟。在这样的环境下,考察团详查每种草药的功效,还访问了许多草医,资料汇总起来后,收获颇丰。考察团提交的报告,被世界卫生组织分发到各成员国,说中国帮助这些落后国家整理当地丰富的草药资源,是南南合作的典范。1979年,肖培根作为新中国第一个技术官员,奉派到日内瓦世界卫生组织总部工作,负责世界药用植物名录编制等工作。
新中国刚成立时,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了物资禁运,凡是包含进口药代用品的一概不准向中国出口。那时肖培根刚刚大学毕业,国家交给他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寻找能够替代进口药的国产资源。以肖培根为首的年轻人,奔赴全国各地,风餐露宿,不舍昼夜,很快就找到了替代利血平的萝芙木,随后阿拉伯胶、安息香、胡黄连等也找到了代用品。20世纪50年代初,全国第一次疾病防治大会上,发出了“让高血压低头,让肿瘤让路”的豪迈誓言,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正是利用萝芙木,冲破国外的封锁,研发出物美价廉、令几代国人难忘的降压灵。短短数年,这批可爱可敬的青年才俊们,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寻觅到取之不尽的替代植物,解决了全国人民的需求。他们心中充满了万丈豪情:“这项任务给我们一个实际的体会:在药用植物界,相似的药材有相似的成分、相似的活性,从这里找到了最初的
灵感。”
“在长期的药用植物研究中,我发现在某一个植物类群中,它们的植物形态、化学成分和疗效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这种相关性如果再通过计算机和数学模式加以整理发掘,就能够寻找出很多规律性的东西来。”肖培根开阔的视野和开放的思路,使他成为最早将计算机引入中草药研究的药用植物专家,并且成功地在中国第一代计算机上展开了药用植物亲缘学的研究。1978年,《药学通报》终于复刊了。在第1期第1至第5页上,肖培根发表了重要论文《植物亲缘关系、化学成分和疗效间的联系性》,能够在复刊的首期首页上发表论文,只因四个字:分量质量。当然,它标志着孕育二十几年的新学科诞生了。
(有删改)
相关链接
自1963年以来,肖培根应邀访问了50多个国家和地区,他一直在各种国际学术会议上满怀激情地介绍中药现代研究的最新成就,扩大中药在国际上的影响,并撰写英文专著对中医药进行系统论述和介绍。
(摘编自张东风《肖培根院士的绿药情缘》)
1)在20世纪70年代的历史环境下,新药的 很难开展。
2)在研究最困难、最关键的时刻,我从传统中医文献中获得新的灵感和 。
3)1979年,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 我们“国家发明奖”,表彰青蒿素的发现。
乡野里的青蒿
我家房前屋后,长满了青蒿。青蒿长得跟小树差不多,枝叶一层层往上长,绿绿的叶脉把地表遮蔽得密不透风。不过,我家门前的青蒿,基本上都长不高,母亲看着青蒿长高了,直接就拔掉了,要不就用刀子拦腰砍断。砍断的青蒿,沉静一段时间后,就开始生长侧枝。侧枝也是向上生长的,长出的侧枝,会把主干遮挡住,侧枝也能长成一株枝繁叶茂的小树模样,甚至更为稠密。
有青蒿的地方,地上的土层都较为潮湿。每逢盛夏时节,酷暑难耐,我家那些鸡猫鸭的,就躲在青蒿下面小憩,长在青蒿下面的杂草,被践踏得不堪入目。青蒿不是长青植物,叶片分好多细小的裂片。裂片具有多枚长三角形的栉齿,略呈线状披针形,幼时绿色,有纵纹,下部稍木质化,纤细,无毛。立秋过后,青蒿逐渐变黄,枝蔓上挂满了密密麻麻圆形的果实,秋风一吹,果实及细小的叶脉簌簌飘落一地。冬日里连续几个艳阳,枯萎的青蒿耗掉了藏在体内的水分,村里人会把青蒿一把火点燃,青蒿在烈日下燃烧着枯竭的生命。
在村子的庄稼地里,青蒿长在玉米地和黄豆地较为常见,这也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命运。长在玉米地里的青蒿,玉米秆都比青蒿高。在玉米的幼苗期间,青蒿刚刚探出个头,就被锄掉了,所以,长在玉米地里的青蒿都长不大。那些没有被锄掉的青蒿,借着从玉米间隙筛下的阳光,屏住呼吸,安静地、耐心地生长。而长在黄豆地里的青蒿,就较为幸运,它可以一直待到黄豆收后,还能在山冈上摇摆来、摇摆去的。青蒿的长势跟黄豆不分伯仲,黄豆地也锄草,但黄豆没有玉米那么高,被锄掉的青蒿,阳光充沛时,又很快长出来了。黄豆灌浆后,村民也不怎么打理黄豆地了。这个时候,正是青蒿疯长的最佳时机,等到村民去地里抢收黄豆的时候,有的青蒿已盖过了黄豆。
村子里的人对青蒿没有什么好感。那时也不知道青蒿的药用价值有那么大,总觉得它长在村子里比较碍眼。不过,烦人归烦人,不管村里的大人还是小孩,都知道青蒿有两种功效,止血与当旱烟抽。止血这种功效很简单,采撷几片翠绿的青蒿叶片,在一块石头上把青蒿捣碎,然后敷在伤口处。当青蒿的汁液与血液混在一起时,血就会渐渐止住,也可以避免伤口感染,具有消毒功效。当旱烟抽的都是村里的老人。村里吸烟的老人,每人都有一个烟斗。有时去山里干农活,身上携带的烟丝不够了,就去抓一把青蒿或捡几片梧桐树的叶子。当旱烟抽的青蒿,是枯黄的。枯黄过后的青蒿,叶脉特别轻脆,轻轻在掌心一撮,叶脉就碎了。然后把细碎的青蒿跟所剩无几的烟丝,充分搅拌均匀后,放进烟斗里来吸,浓烟滚滚。我爷爷在世的时候,也这样吸过烟,那时我还懵懂,没有问过爷爷,好吸不好吸。反正,爷爷吸着青蒿伴烟丝时的表情,跟吸纯烟丝的表情是一样的。
青蒿的一绿一枯,都演绎了不同的价值:生,就生出希望;死,就死出价值。有一年,我从新疆回到老家,正逢母亲在屋前晒青蒿。我问母亲晒这个干吗?母亲笑嘻嘻地跟我说卖钱。她还跟我说,对面住着的一个姑姑,一个夏天到山里砍苦药子(青蒿)卖,都卖了好几千块。那年青蒿的价格还不错,大概一斤十几块,母亲从山里砍回的青蒿,也卖了好几百块钱。母亲还跟父亲说,明年把房前屋后的青蒿都留起来,把地里的青蒿也留起来。我跟母亲说,这些青蒿就别弄了,卖不了几个钱。母亲说,长在屋前的青蒿,砍掉了也浪费,卖几个钱是几个钱。第二年,母亲老早就去山里砍青蒿了,一年下来,晒干后的青蒿差不多有好几百斤,结果没有收药材的人,一直堆放在房子里,一放就是两年,发霉后不得已扔掉了。母亲扔掉青蒿的那年,刚好是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前一年。
后来,母亲又跟我说,今年的苦药子(青蒿)要涨价了。住在对面的姑姑说,苦药子(青蒿)都上新闻了。我没有问过母亲,青蒿的价格怎么样,也不晓得母亲砍了多少青蒿,但我还是想,青蒿如从前一样,站在山冈上,很自然地为所需的人所用。
(选自2016年第9期《散文选刊》,有删改)
再望小村,看见了屋角和山墙,也看见了土院墙里的胖猪。① , 只是树冠牵连。有农人挑两桶尿水往坡上走,柔软的挑担波闪着高上来。路边一头牛在犹豫着,蓦然一声长叫响起:“卖麻来——”,小山村便正式起床了。往上走便没有路,只是一堆一堆的柔草。菅草苫盖崖边,似流行歌星的长发,遮住一些美丽的危险,小山羊忍不住就要上当。不远处,便是小时候常玩的草坪,那里有我的老朋友,不知道它们现在怎么样,它们大概也长高了,那块伴我童年的小青石凳,② , 坡上吹起了微微的小风,紫荆的浓郁让人异想天开,忍不住驻足,忍不住就远望。村旁有一条小河,弯弯曲曲的横贯村庄,远远地来,长长地去。一河水就浸湿了村子的这儿、那儿,就知道,这一村的小伙子吃什么长大,姑娘的脸为什么粉似桃花,就知道挑水上坡的汉子为什么气壮如牛……村庄全清晰了。原来是一家一户的院子,各自过着小小的日子,树木只是一丛一树的覆盖,还有花,一红一黄的点缀,看不清谁是谁家的女子,都听得清一支歌子响起,满村的绿树红花便摇动起来。
①今年上半年城区二手房网上备案量达到1604套,比去年同期小幅增长。但是二手房的交易情况依然不瘟不火。
②饶宗颐,这位被称为当代“最后的通儒”的国学大师,与季羡林先生并称“北季南饶”。他拥有百科全书式的深厚学养,令后辈学者难以望其项背。
③对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一事,有些网友不仅不赞一词 , 反而恶语相加,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
④两人的矛盾本来可以通过友好协商解决,他却铤而走险 , 实施打击报复行为,最终害人害己,锒铛入狱。
⑤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一系列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的优惠政策,这些政策在大众创业蔚然成风的今天,为农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⑥追忆孙中山先生,正如中山大学校歌所唱“你是一座高高的山峰矗立在雨天”,虽然先生已逝,但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提起艰苦的岁月和付出的牺牲,屠呦呦一直没有抱怨,反倒充满怀恋。一位科学家的伟大人格,就这么悄然绽放。从事科学事业是十分辛苦的,要有信仰,有毅力,但也永远不要忽视环境的影响。身处一个好的社会环境和学术环境中,科学家们浑身充满力量;相反,________。而且,科学研究充满着魅力,也充满着偶然,有的科学家终其一生,只是证明了“此路不通”,而有些科学家则是幸运地站到了苹果树下。这就更需要一个多元化的支持和评价机制,让每一位科学家都能在温暖中前行。
歌剧《呦呦鹿鸣》是2018年国家大剧院歌剧节中为数不多的当代题材剧目。导演廖向红表示,该剧根据著名科学家屠呦呦获诺贝尔奖的事迹改编创作,《呦呦鹿鸣》不会让人物去唱高调,追求的是平实、真实,剧中的歌词也都是日常生活化的用语。廖向红透露,这部歌剧重点是处理好屠呦呦和家人、朋友之间的外部矛盾,以及她的内心冲突。“全剧通过老年屠呦呦的回忆,来展现她的人生,她与青年屠呦呦、少年屠呦呦是同台表演的,有种穿越的感觉,戏剧结构具有现代性。”
青蒿素的抗疟疾作用①,氧气压力越大,青蒿素对于体外培养的恶性疟原虫的半数有效浓度会降低。活性氧不仅可以直接对疟原虫起到破坏的作用,而且会损坏红细胞,从而导致疟原虫死亡。②,对其他寄生虫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20世纪80年代初,科研人员研究发现,③,在整个服用阶段,青蒿素药物都能对幼虫期的血吸虫产生杀灭作用。
大禹疏理百川,班超投笔从戎,李时珍悬壶济世,林则徐虎门销烟……毎当中华民族处于艰难之际,总有一大批志士仁人挺身而出,__________,解民众于水火,挽狂澜于既倒。野火沃土,__________,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就是一部__________的奋斗史。
一提到青蒿素,很多人就会条件反射地想到疟疾,不少人 认为青蒿素只是治疗疟疾的“特效药”,除此之外对其他疾病并无作用,事实真的如此吗?
认为青蒿素只能治疗疟疾的观点 是错的。40多年来,青蒿素、双氢青蒿素、复方蒿甲醚、青蒿素哌喹片……青蒿素和它的衍生物在抗疟临床得到广泛应用,并走出国门,影响世界。2019年6月17日,屠呦呦团队对外公布其青蒿素抗药性研究取得阶段性进展。同时,团队还发现,( )。除了治疗红斑狼疮外,青蒿素还有望成为抗肿瘤的“新法宝”。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教授王慧团队首次发现了双氢青蒿素抗癌靶点和 敏感人群,为青蒿素类化合物抗肿瘤机制研究、药物开发和临床应用打下了坚实基础。他们发现青蒿素及其衍生物能通过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生长和周期进展而发展抗癌功效。
近来还陆续有研究发现青蒿素类药物在其他方面的作用,如英国玛丽女王大学研究人员今年2月报告说,青蒿素类药物青蒿琥酯能有效缓解严重外伤引起的器官 等。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青蒿素会被发现出更多功效,更好地造福人类。
人类疾病大都是细菌造成的,但如何认识其面目,让科学家伤透了脑筋。①,而且无色透明,即使在显微镜下也是模糊一片。科学家想出了②,细菌不仅在显微镜下展现了它纤细而清晰的身体,③。这样就可依据不同染料所产生的永不褪去的颜色识别细菌类别了。
标题:
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