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经济政策须适时调整方可推动经济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代中国农业取得了显著进步,农田面积扩大,农业产量明显上升。同时,汉政府继承秦代的政策,进一步衍化出轻商、贱商、鄙商的观念和意识,形成一个包括意识、观念、思想和政策在内的有机整体。
——据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等整理
材料二:1980年,邓小平发表《关于农村政策问题》谈话,他说“农村政策放宽以后,安徽肥西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包产到户,增产幅度很大……现在有些干部,对于怎么适合本地情况,仍然是按老框框办事,思想很不解放”。
——摘自杨树标等《当代中国史事略述》
材料三:1984年,国务院与上海市联合制定的战略中,提出开发浦东、筹划新市区的构想。1987年,上海市成立了开发浦东咨询研究小组,先后组织了200多名中外专家进行专题研究。
1988年,上海市提出开发浦东,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1990年春节期间,邓小平在上海视察时提出请上海的同志思考一下,能采取什么大动作,在国际上树立中国更加改革开放的旗帜。3月,邓小平回北京后,指出:“上海是我们的王牌,把上海搞起来是一条捷径。”1990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决策。
——摘编自田继军《中国共产党党史纪实:历史的丰碑》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推动汉代农业取得“显著进步”的主要因素,并用史实说明汉政府“轻商、贱商、鄙商”的表现。
(2)
根据材料二,概括在经济领域“农村政策放宽”的表现。结合所学,概述20世纪 80年代,在农村实行经济建设思想解放的举措。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简述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决策的意图,并分析这一决策形成的特点。
答案: 原因:铁犁牛耕的推广;水利事业的发展;政府推行重农政策。表现:西汉初年,政府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汉武帝推行打击富商大贾、发展官营商业的政策;确立商人应入市籍,一入市籍则不得为官的制度。
表现:农民自发实行包产到户,一些地方实行联产到组责任制。举措:中共中央发出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文件,肯定在生产队领导下包产到户不会脱离社会主义轨道;人民公社体制逐步废除。
意图: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强化中国改革开放的国际形象。特点: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联动;专家论证,领导人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