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限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历史
政治
地理
信息
通用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历史
地理
道法
科学
信息
史社
语文
数学
英语
道法
科学
知识点
高中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历史
政治
地理
信息技术
通用技术
初中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历史
地理
道德与法治
科学
信息技术
历史与社会
小学
语文
数学
英语
道德与法治
科学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试卷
在线试卷
下载试卷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高中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历史
政治
地理
信息技术
通用技术
初中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历史
地理
道德与法治
科学
信息技术
历史与社会
小学
语文
数学
英语
道德与法治
科学
其他
知识点
在线试卷
下载试卷
首页
高中
历史
题目
东汉人崔瑷在写给葛元甫的信中说,送给你《许子》十卷,“贫不及素(贫穷用不起缣帛),但以纸耳”。据此判断,当时( ) A . 造纸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 B . 雕版印刷术已经开始推广 C . 纸张成为人们生活必需品 D . 纸作为书写材料较为常见 答案:D
查看本题答案和解析
历史 试题推荐
历史 试卷推荐
江西师大附中2019年高三历史下半期高考模拟同步练习
高一历史下册期中考试免费检测试卷(2019年山西)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课时练习卷第9课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北京市高三历史2014年上期期末考试免费试卷
揭阳市高一历史月考测验(2019年前半期)在线做题
2018-2019年高一下期期末历史免费试卷完整版(广东省揭阳市)
贵州网上在线做题
2020-2021年同步课堂帮帮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第6课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同步课时训练-2020-2021年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
莆田第十五中学免费试卷
最近更新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生物进化的结果,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体现了个体水平、生态系统水平上
根据句意及所给中文提示、英文解释或首字母写出句中所缺单词,每空限填一词。 1. The thick haze (雾霾)
—You’ve done a nice job! —Thanks. I always do everything __
16世纪初,西班牙的一位家庭主妇抱怨说:“过去一个月的生活费就五个银币,现在十个银币还不够。”这反映当时西班牙出现了
装满沙的箱子总重为200N,在50N的水平拉力F的作用下沿地面做匀速直线运动,箱受到地面的摩擦力为___________
在下列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A.pH=2的溶液:Fe2+、NH4+、Cl—、NO3—B.能使pH试纸变深蓝色的溶
So sudden _____ that the enemy had no time to escape.A.did t
The world has twice as much shipbuilding _______ as it need
常温下,下列各组物质中,Y既能与X反应又能与Z反应的是 X Y Z ① NaOH溶液 Al(OH)3 稀硫酸 ② KOH
(2013北京市海淀区模拟)一般来说,正常人从距地面1.5m高处跳下,落地时速度较小,经过腿部的缓冲,这个速度对人是安
在用显微镜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制作临时装片时要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 B.盖盖玻片
人口、资源、环境等要素与一个国家发展息息相关。确保国家的资源安全,倡导发展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是各国的共识。根据下列材料,
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一种小球代表一种元素的原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该反应中共有三种元素 B.图中反应物都是
如图,连接四边形ABCD各边中点,得到四边形EFGH,只要添加条件,就能保证四边形EFGH是菱形.
Several years ago, a friend of mine andher husband were inv
金融界网站2011年9月21日讯:在9月21日银行间外汇市场上,l美元兑人民币6.3772元,而前一交易日为l 美元兑
有一歌词是“红日照遍了东方,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看吧,千山万壑铜墙铁壁,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气焰千万丈,听吧,母
郭嵩焘在担任英国大使时写信给李鸿章说:“中国之人患,在于士大大没有见识。”他这里所说的“见识”,在李鸿章看来,应该是(
周末商场搞促销活动,其中一顾客想购买一件衣服、一双鞋和一套化妆品,这三件物品的原价和优惠方式如下表所示:欲购买的商品原价
“大树底下好乘凉”是因为植物的蒸腾作用能增湿降温。这说明 A.植物生长需要光合作用 B.生物能适应环境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