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突破传统的束缚是经济体制调整和创新的前提,只有不断调整和创新才能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
材料一: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列宁《论粮食税》
材料二:一是所有制的单一性……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包括了所有经济部门和领域,其他的所有制形式遭到否定……二是国家直接对经济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三是始终坚持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发展战略,不惜牺牲轻工业和农业,以保证重工业发展的高速度。很明显,苏联的这种经济发展模式不可能使苏联经济走上健康的发展轨道。
﹣﹣《斯大林模式:苏联强大与衰落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
材料三:《全国工业复兴法》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建立国家复兴管理局。二是由国家举办各种公共工程,减少失业大军。三是适当提高劳工地位,改善劳工待遭。劳工组织有与资方谈判的权利,雇主不得以工人参加何种工会作为雇佣条件,雇主必须遵守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限额,不得雇佣童工。
﹣﹣苗枫林《世界改革史》
材料四: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每年领导层都要总结经验,对的就坚持,不对的赶快改,新问题出来抓紧解决。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由“直接过渡”转向“利用资本主义”的原因及其产生的影响。
(2)
据材料二,概括斯大林模式在经济上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弊端。
(3)
据材料三,概括《全国工业复兴法》中涉及社会保障的内容。
(4)
据材料四,指出邓小平领导的改革有什么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它与罗斯福新政有何相似之处?
答案: 原因: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政治和经济危机。影响: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巩固了工农联盟,是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特点: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优先发展重工业。弊端: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牺牲农民利益,农民积极性不高;压制地方和企业积极性;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内容:以工代赈;劳工组织与资方有谈判的权利;工人可自由参加工会;规定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禁用童工。
特点:敢于创新;及时总结;不断深化改革。相似之处:都是坚持社会制度不变的前提下调整生产关系,使之适应生产力发展;遵循经济发展规律;涉及经济生活各个方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