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二千五百年前,儒家创始人孔子开始阐释“大同”“小康”思想。儒家将“大同”作为最高纲领,但是行事却把“小康”作为实践目标。儒家典籍描述的小康社会,也不过是人类社会刚刚迈入私有制时代的一个靠礼义等国家法律制度和道德规范来维持秩序的社会。这些思想集中反映了长期处于贫困状态的普通百姓对于衣食无忧的生活的向往。 ——摘编自乌东峰《论中国小康社会》 材料二   1979年,邓小平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说:“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1983年,邓小平在视察江浙地区时,用“小康社会”来描述我国所追求的社会状况,并提出人民的吃穿用解决了;住房问题解决了等6项标准。此后,他在内政外交中,多次使用“小康社会”一词。他的认识,已经从经济指标这个量的方面,发展到涵盖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全面协调发展。 ——摘编自申文明《论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儒家提出“小康社会”思想的意义。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邓小平倡导建立“小康社会”的特点,并说明其背景。 答案: 反映了普通百姓对衣食无忧生活的向往;建构了一个私有制时代的社会蓝图;为儒家“大同社会”理想的诉求提供了一个现实实践方向:以礼记为纲常的治国方略为统治者实施仁政提出了依据:作为儒家经世致用的理念,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 特点: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与实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相结合;根据国情适时作出新的调整,从而成为一个动态的、开放的发展目标:建立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之上。背景:受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国的改革开放从此拉开序幕:1982年,党的十二大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关注民生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依归。
历史 试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