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代中国标准时间大事记
1840—1912年
1974年法国传教士在上海徐家汇建立了观测台。19世纪80年代,这一观测台利用上海租界内的信号塔开始报告正午时刻,为外国船只服务。这一事件标准被称为“海岸时”。
19末20世纪初列强控制下的清朝海关采用“海岸时”,使用的是东经120°的时刻。此后“海岸时”逐渐被铁路、航运、邮政、电报等行业采用,并延及京奉等铁路沿线和长江流域。
1912—1927年
1918年,北洋政府将全国划分为5个时区,1927年将北京时定位标准时。
1927—1949年
1929年国民政府以南京时为标准时,每天通过电报和广播发布;上海、天津、北平等地的车站、码头、银行、机关及市区街道多设标准钟。与此同时,汽笛、寺庙的钟声等报时方式仍在使用。
综合提取表中历史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示例一:论题:近代中国标准时间的使用是近代化的产物 阐述:19世纪中国现代化程度较低,“海岸时”发布者为传教士,用于天文与航海,在通商口岸有一定影响。20世纪初,中国近代化事业的深入,列强控制的中国海关成为标准时间的发布者:标准时用于铁路、航运等行业;影响到铁路沿线及长江流域等地的居民生活。民国年间,中国与国际进一步接轨,标准时间的发布者变成国家,原来采用的地方时也随之调动;借助先进通讯技术,标准时间开始在全国范围使用:其影响已深入到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 总之,标准时间在近代中国的传播由沿海到内地,影响由弱到强,是中国近代化产物。 示例二:论题:近代中国标准时间的实行具有半殖民主义色彩 阐述:19世纪70年代“海岸时”由来华传教士提出。首先在租界使用,目的是满足西方人在华需要。20世纪初,在西方列强掌控下的清朝海关有发布标准时间的权力,表明清政府开始接受标准时间,并将其应用于新兴行业。辛亥革命后制定标准时间的权力先后由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一般以首都时间为标准。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标准时间被越来越多的行业和人群所采用。 总之,标准时间的引入最初将有殖民色彩。后末它由通商口岸、东南沿海不断向内陆扩展,对经济发展和百姓生活影响越来越大。但中国近代的半殖民地性质、传统的经济形态和复杂的社会地理环境,使标准时间的普及曲折、缓慢。 示例三:论题:标准时间在近代中国的传播逐渐增强 阐述:从发布者角度看,19世纪70年代是传教士,20世纪初是西方列强控例的海关,辛亥革命后依次变为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从传播地域看,由通商口岸、沿海大城市逐渐向内陆扩展。从使用范围看,首先为西方人在华活动服务,后逐渐应用于中国近代新兴的航运、铁路、通讯等行业,对民众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从其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看,标准时间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积极作用逐渐显露。 总之,标准时间在近代中国传播范围扩大,影响由弱到强,演变为全国统一标准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