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全球化”的历史语境笼罩之下,在“后殖民”的文化思潮侵袭之中,我们固有的汉语传统正在面临着种种怵目惊心的变化,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面对这一事实,不少人文学者开始了认真的反思,甚至掀起了一场“汉语保卫战”。保卫者疾呼,捍卫母语的纯洁就是捍卫自身文化的纯洁。回眸世界上的四大古老文明,而今只剩下华夏文明尚在全球独放光彩,作为这种文化的继承者,我们守土有责。激进者扬言,任何文化都是以开放的姿态向前发展,我们的母语同样也需要不断地除旧布新,以适应现代文明的发展步伐,变则通,不变则僵。
这个看似两难的问题,其实并非是“变与不变”的简单对立。事实上,我们的母语从最初的甲骨文一直发展到今天的白话文,无时无刻不处于变革之中。但是,这些变革并没有颠覆我们固有的精神思维,也没有阻断我们传统文化的自然沿续,而是丰富和发展了我们的文化传统,并使之卓立于世界文化之林而不败。而我们当下的汉语变化,尤其是那些掺和了各种洋泾浜式的杂交语言,似乎已溢出了那种“适应现代化要求”的正常变革范围,因为我们从中所感受到的,已经不是对某个词语的合理借用和创造,而是对汉语语法的随意践踏和颠覆;不是对自身文化的自觉尊重,而是对异域文化的盲目崇拜;不是科学化的求新思维,而是猎奇式的求异心态。
惟因如此,我个人以为,“保卫汉语”是一次颇有意义的文化行动。它的背后,其实包含了我们对自身传统文化的自觉维护,包含了我们对西方霸权话语进行后殖民文化渗透的抵制和消解,也意味着我们对种种盲动的“拿来主义”开始了有效的梳理。当然,在进行有效梳理之前,我们有必要细致地审视一下汉语之所以出现种种“过度变异”的根源和途径——为了表述的便捷,我们姑且称之为“污染源”吧。
(节选自洪治纲《寻找当代汉语污染源》,有删改)
(1)
“汉语保卫战”在实质上是保卫什么?
(2)
汉语“过度变异”在文章中有哪些表现?
(3)
结合全文,简析如何保卫汉语?
答案: 母语的纯洁,民族固有的精神思维,民族传统文化(“自身文化的纯洁”亦可)。
①语言杂交;②随意践踏和颠覆汉语语法;③盲目崇拜异域文化;④对语言猎奇式的求异。
①辩证对待文化发展中的“变与不变”,坚持科学化的求新思维,让汉语在自然沿续的正常范围内变革、丰富和发展;②自觉尊重并捍卫汉语的纯洁,自觉维护自身传统文化;③审视母语种种“过度变异”的污染源;④有效梳理种种盲动的“拿来主义”,抵制和消解西方霸权话语进行后殖民文化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