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宗教观具有鲜明的倾向性。他们把“人”放在神创世界中的中心地位,认为“人”具天赋自由意志,以人性作为思考神学、观察世界的理论依据,其关注的宗教问题大多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很少注意经院哲学热衷的纯神学理论。“人活动的目的在此岸人间,而不在彼岸世界”,所以“人应该把精力投注于尘世事务”。这使人们对自身、对自然地好奇心趋于强烈,希望求证实验的方法验证真理,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文主义者追溯基督教的渊源,对《圣经》进行严格的考证和评注,反对教会对原初教义的歪曲。他们研究古典学术和调和神人之间关系的观念,对当时的宗教改革家有着重大启示。——摘编自陈志强《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宗教观的性质》等材料二:在1914年的日记里,胡适批评道:“吾国之家族制,实亦有大害,以其养成一种依赖性也。”后来,他陆续以嘲讽口气写下了《差不多先生传》、《麻将》,希望找出国人“日用不知”的各种毛病,引起对“旧的文学、政治、伦理”的警惕。此外,胡适还指出:“今日的贫民社会……都不曾在文学上占一位置。并且今日新旧文明相接触,一切家庭惨变,婚姻痛苦,女子之位置,教育之不适宜……种种问题,都可供文学的材料。”在《我的信仰》中胡适则表示:“人生最神圣的责任是努力思想得好。”所谓“思想得好”,就是不依傍、不盲从。而1919年新文化运动方兴未艾之时,胡适又提出,国民意识中当包含一个新态度,就是具有鲜明的实用主义色彩(注:胡适留美时导师杜威的主张)的“评判的评判”。从“五四”前后到1932年的十几年间,胡适一直在大声疾呼“科学”,强调只有用科学的精神教育国民,国家才能强大。——摘编自朱承《胡适与现代中国国民意识塑造》回答问题: (1) 根据材料一,概括人文主义者宗教观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宗教观的影响。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胡适新国民观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答案: 内容:强调“人的价值”,注重人性的自由和平等;关注现实生活,反对封建神学的禁欲观;大胆怀疑教会的传统神学;反对愚昧无知和盲目崇拜,提倡知识学问。影响:有利于摆脱中世纪神本主义宗教观,解放人们的思想;注重社会现实,消除了宗教和世俗生活的对立,激发人们对现实世俗幸福生活的追求;为随后的宗教改革提供了思想渊源;促进了近代科学的诞生与发展。 特点:摒弃旧文化体制下的国民劣根性;通过平民化的“文学革命”塑造新国民;具备独立与理性的精神品格;注重科学精神的养成。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较快发展;欧美社会民主、平等、自由等启蒙思想广泛传播;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和旧国民性的批判与反思;中国民族危机加深;中国政局动荡更迭;留学风气盛行。
历史 试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