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中华民族有着丰富的人文关怀、社会治理以及国家治理的理念和实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
材料二:“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
——顾炎武《日知录》卷九《守令》
“寓封建之意于郡县,而天下治矣”
——顾炎武《郡县论一》
材料三:“八二宪法”正式确认了基层民主的重要组织形式,规定了城市和农村按居民居住地区设立的居民委员会或者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由居民选举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的主任、副主任和委员。“八二宪法”的上述规定,确认了基层民主选举和民主管理的宪法原则,表明了我国基层民主制度的宪法地位得以确认。
——师泽生杨博《“八二宪法”与中国政治发展》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治国理念,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的角度简述孔子的思想对后世中国的影响。
(2)
根据材料二,概括顾炎武在国家治理方面的主张,并结合所学进行简要评价。
(3)
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选择其中一个观点进行阐述。选择阐述①:指出1982年宪法的历史地位,并分析“基层民主制度的宪法地位得以确认”的影响。选择阐述②:简述民主与法制对于人类社会发展和国家政治生活的价值和意义。
答案: 理念:民本(守信于民);德治(以德治国、为政以德);礼治。影响: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有利于稳定社会、缓和矛盾、维护一统。
主张:主张地方分权,反对中央集权;主张众治,反对君主专制。评价:批判专制、否定帝权等主张,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改革弊政、拨乱反正的愿望强烈;但还不具有近代的“民权”意识。
选择阐述①地位:1982年宪法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部比较完善的宪法;成为中国在历史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影响:不断提高人民有序政治参与的能力和水平;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扎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选择阐述②民主与法制是人类社会自我完善的必由之路;是衡量时代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是一个国家政治生活是否健康的关键所在。民主与法制是良好的社会制度规范与政治环境的保障,它为公民生活提供自由与安全的空间;为公众利益制定公平的原则,是社会公正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