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抗击外来侵略、实现救亡图存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主题。 材料一:中国的失败使国人痛心疾首、深受震撼,一些有识之士如康有为、梁启超等痛定思痛,开始探索新的救国之道。他们认为,中国要生存、要强大,应该而且也只能向日本那样维新变法,学习西方。1895年春,1300多名举人在北京发动“公车上书”。——雷颐《走向革命:细说晚清七十年》 材料二:“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利,故要民族革命;不愿群主一人专利,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利,故要社会革命。”……辛亥革命一度成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建立后,孙中山认为民族、民权两主义已经实现,唯有民生主义尚未着手。 ——臧运祜《20世纪的中国与世界》 材料三:中国在巴黎和会上蒙受的屈辱阻碍了中国寻求西方模式的国家认同。五四知识界对西方的幻灭,伴随着亲苏社会主义思潮的兴起。许多中国人认为俄国革命是中国进行国家建构的唯一成功楷模。 ——徐国琦《中国与大战》 (1) 根据材料一指出“新的救国之道”是什么? (2) 结合材料二,运用史实说明“孙中山认为民族、民权两主义已经实现”的理由。 (3) 材料表明中国人的国家模式认同有何变化?这一变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案: 维新变法,学习西方。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实现民族主义的目标;建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创立中华民国,实现了民权主义,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变化:西方模式到苏俄模式。影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中国共产党成立;民主主义革命发展等。
社会法治 试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