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顾尚洁先生墓志铭
同怀弟顾锡祥撰
兄讳锡爵,字延卿。少颖悟绝伦,比长,潜心民生利病。蒲商苦厘卡,上书累千言,制府曾公沅甫韪之,亟檄县、道罢去。由是江淮间英俊,多愿与之交。友人范当世推为江南北第一流人。
当其时,以诸生名动公卿间,如皋顾锡爵、通州范当世两人。范以文著,兄以行见,严办义利,皆以贫穷困于乡邑,终莫一施。尝题《啬翁荷锄图》云:“为帝为农事孰多?”其志概可见矣!
于学无所不窥,尤精于《易》。师事兴化刘先生融斋。后梦师授以内典,于是更潜心大乘诸论。
张靖达公督粤,聘其分纂《史志》八纲,未成,而公移督近畿,因随之北上。在粤期月,与靖达上下议论,罗致幽隐,如朱九江、陈兰甫、陈六舟诸先生。至京师,公劝之应京兆试,持其制艺,叹为二百年来所无,难其识者,果下第。自后试于乡,终不获隽。
薛公叔耘使英、法、义、比,兄随之,于邦交大计,多居赞画。居三岁,因母老告归。薛公重其人,留之不可。乃先归国。舟至印度洋,几失慎,同舟惊惧。兄独立船首,熟视波涛,已而,幸无恙。尝言:“近世人心险恶崩决,其危状过大海。”薛公保以知州,授朝议大夫。未仕。清末政教更革,立里中小学。
召试经济特科,极言“国之弱,由于上无道,下无学,而农愚工拙,救亡以揆度为急务”,未用。先是,荐兄者张侍郎仁黼,人或劝之谒见。兄谓公为国,谒之是私公也。侍郎闻之,喜为举得其人,而惜其终不获用。罢归数载,因友人之招,游山东,观孔庙,间见其志于诗歌而已。
生平不肯以文人自居。独范无错高其文。无错先亡。兄乃以诗、古文辞自娱。其老兼精隶书,濂亭谓其造诣晋贤。
民国六年夏历七月十日卒,距生于清道光二十八年五月十五日,年七十。乡人谥曰“尚洁”。先生娶王氏。子四:元忠学师范,继其业;元军嗣从弟康伯;元善、元鼎,早夭。女二:长适南通县袁人骏;次未嫁殇。
兄志洁行峻,暮年厄于天而困于人,未能用其学于世。有文多卷、诗十二卷、日记四十六卷,译《法史》一百二十卷,藏于家。民国九年夏历十二月二十五日葬于葭埭西南悠久原,安石志其亡。兄谓世之工言能使不朽者,又知之莫能深。遂次其行藏于墓云。铭曰:乌乎归来,归来兮,魂安之!
梦见土人兮,葬伯夷!
(1)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少颖悟绝伦,比长 比:等到
B . 自后试于乡,终不获隽 获隽:获得提拔
C . 长适南通县袁人骏 适:出嫁
D . 遂次其行藏于墓云 次:编次,撰写
(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顾尚洁少时聪明过人,长大后能关心民生疾苦,为民请命。赢得长江、淮河一带的才俊的敬意。
B . 顾尚洁在学业上涉猎广博,特别是在易学和佛学上更有较深入的研究。他和好友范当世在求学时就已闻名于显达者之耳。
C . 顾尚洁为张靖达推荐搜罗招致隐居的人才,替薛叔云参谋外交大事。此二公非常赏识他,特别是薛公任命他为知州,朝廷又授予朝议大夫,他均未赴任。
D . 顾尚洁之文在当世并不为大多数人所推崇,年老时只是用写诗、作文来自娱。而有人认为他在隶书方面的成就是很高的。
(3)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上书累千言,制府曾公沅甫韪之,亟檄县、道罢去。
②严办义利,皆以贫穷困于乡邑,终莫一施。
(4)
结合全文,概括顾尚洁仕途不顺、终生困厄的原因。
答案: B
C
①向官府上书数千言,制府曾沅甫认为他说得很对,迅速下发文书要求县、道停止这个做法。②认真对待义与利的关系,都因贫穷困窘潦倒在乡间,终生不能施展抱负。
①时人难识其文②淡泊、清高,或志在田园、不汲汲于仕途。③孝心为先④不愿私谒